习近平十次出访体现的外交战略与理念 (2)

习近平十次出访体现的外交战略与理念 (2)

外交实践:中国国际身份的变与不变

自2013年3月至今,短短一年半中,习近平主席的足迹遍及美、俄、欧等大国,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周边国家,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上述出访布局,体现出中国国际身份的变与不变: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势必调整自身角色,协调与其他大国的双边关系,消弭彼此的认知误区,协商更多的全球议题,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以鲜明表态和实际行动,化解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种种疑虑。

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出访即选择了俄罗斯;2014年2月,再次专程赴俄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彰显了中俄关系对于营造有利国际环境的重要意义。

2013年6月,习近平同奥巴马在美国加州举行了不打领带的中美元首会晤,目的是开创一条“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2014年3月,习近平对欧洲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会见了欧盟领导人,强调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如果说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协调,体现了中国国际身份的新调整,习近平对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密集访问,则一再强调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即一直恪守的原则与立场,既体现了“己欲达而达人”等中华传统文化,也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新中国外交传统。

在迄今为止的10次出访中,习近平的一半行程都落脚在了周边国家,擘划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一带一路”为双翼,习近平在中亚、南亚、东南亚各国间密集穿梭,并开创先例地对韩国、蒙古国两个东亚国家进行了“走亲戚式”的专程访问。

访问期间,习近平以一次又一次的精彩演讲,传播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表达了加强与周边各国“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真诚意愿,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接一处,并大度地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以非洲和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习近平的出访行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彰显与西方国家不同身份的重要例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