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65年的累进和2年的粹取

中国外交:65年的累进和2年的粹取

想要锁定未来,必先把牢现在。那些从中国外交65年历程中粹取的精神力量需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方式,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避免畏首畏尾,也要拒绝矫枉过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自然也是新中国外交65年。

65年来的中国外交,大体走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与苏联、周边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打破西方封锁围堵。

第二个阶段是中苏分歧公开化,两国关系破裂,中国国际环境严重恶化。

第三个阶段是“一大片、一条线”,坚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霸权行径,积极投入南南合作,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推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四个阶段是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论断,全方位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国际秩序和全球体系,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65年的外交归结起来,就是中国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战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地带逐步走近中心位置的65年。

这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也要了解外界的评价。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沈大伟在《中国走向世界:不完全的大国》一书中将1949年以来的中国外交划分为更细的十个阶段,进而得出六点结论:

第一,长期性的不安全感和周期性的被孤立经历导致时常的战术性结盟和调整;

第二,国内政治对外交事务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但改革开放后的外交运作更加专业化;

第三,被国际社会接纳进而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旷日持久,仍不时显示出不适应性;

第四,与周边主要邻国和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存在“隔阂--敌意--矛盾--正常化”的循环往复;

第五,对世界秩序的看法极具流动性,且内部始终存在争论;

第六,外交政策的连贯性特征并不明显。

这些看法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总体还算客观。在风云激荡的世界中,中国本身就是巨大的变革符号,过于鲜明的“连贯性”实在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求全责备。

“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沈大伟的精神导师基辛格恰恰是从连惯性和历史性的角度理解中国外交的。

如果必须为65年来的中国外交找到一条主线,那就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个政策是将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强国方略结合起来的政策,拥有一个日益清晰的核心词汇:“复兴”。

“虽然中国历经劫难”,“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始终没有泯灭”,基辛格说。包括他在内的几乎所有观察家们都已在内心确信,中国要找回曾经属于自己的“历史性权利”。

经过65年的积累,中国已经奠定了找回“历史性权利”的实力基础,未来10至20年将是见证结果的关键阶段。观察家们关注到在过去65年间世界是如何影响中国的,他们的视角开始转向中国如何影响世界。

新中国外交所展现的一条有着两股相互缠绕的分支的极重要脉络是:在努力谋求从弱国外交到强国外交的转型的同时,从冲突性崛起、对抗性崛起转向和平崛起、合作崛起。

这是顺乎天意、顺承传统、顺接民心、顺应时代的选择,尽管两股分支之间的协调匹配仍需磨合、加强。今后10年,中国外交将向国际社会系统性地展示两种转型的真实成果,这足以决定世界在和与战、稳与乱、融与分的十字路口朝哪个方向前行。

两种转型的意识和行动在过去两年表现得尤为鲜明,而这两年正是习近平时代扬帆启航的两年,如何解读这两年中国外交的作为对瞻料今后10年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向意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