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导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导向

民生需求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发展理念的回应,是以满足民众的生存发展、红利普惠、参与治理等需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并将其贯穿到整个新型城镇化的谋篇布局、功能规划、创新驱动、公共治理等建设之中。它既遵循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又突出党的领导、政府的主导、民众的主体、市场的配置作用,能深入促进领导者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强扭领导者求大求洋的政绩观念,有效抑制政府的扩张性、主观性,能不断增强新型城镇的公共性、包容性、协同性与现代化治理能力。

满足民众参与规划的需求能不断释放新型城镇的公共性

城镇规划涉及国家利益、地方政府利益、领导者的考核与晋升等个人利益、开发商等多种利益集团的利益、普通民众的利益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规划过程就是利益博弈过程与领导者对各方利益的一种均衡过程,对空间资源、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均衡配置过程。在各方利益相互博弈过程中,广大民众处于弱势地位,利益难以有效诉求。如果民众不参与规划,民众不进入领导者的决策视野,仅仅凭借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对民众需求的感性认知,领导者可能更重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团体的利益,普通民众利益就更可能被挤压、侵占。

民众参与规划能将触手可及的具体现实的民生需求、潜在需求等信息不断地传递给领导者与规划人员。规划主体就能不断地修改、调适规划,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整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民众利益,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不断释放公共理性,既能有效规避政府规划的扩张性与主观性,强扭领导者脱离实际的求大求洋的错误的政绩观念,又能从源头上治理因功能规划不足造成的城市诟病。

满足民众参与发展的需求能不断增强新型城镇的包容性

民众的发展需求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居住等基本发展需求与均等的发展机会需求。民众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应然要求,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从人的城市化演进过程看,城镇化建设就是不断满足民众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过程,不断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过程。计划经济匀质社会的打破、市场经济的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巨大差异等多重因素使普通农民产生进城打工需求,使富裕农民产生城市生活与工作需求;进城后,子女教育、住房、医疗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满足后,又产生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个性发展与生命价值实现等新的发展需求。当然,这一需求过程不是单质、线性的,而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交错复杂的。这就形成一个多元立体的需求结构。在这个需求结构中,多种需求并存,但总体上呈现一种上升态势。

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扩大包容性的过程。要适应多元需求结构,满足多元发展机会需求,必须不断增强制度的包容性、正义性与科学性。目前,虽然很难做到所有进城农民工都和市民一样享有完全同等的权利与同等的发展机会。但可以从制度的张力上不断增强均等发展机会的包容性,从城市文化上可以不断增强人文与智慧的包容内涵,不断释放制度的均等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