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国理政的新模式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国理政的新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被首次提出,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这一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新突破。围绕这一命题的由来和深刻内涵,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韩庆祥

破除政府主导体制的弊端

记者: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命题提出的背景、原因,您是如何认识的?

韩庆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命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亮点,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聚焦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1978年之初,我国的现代化处在起飞阶段。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我国要在很短时间完成。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在这一阶段,要完成两大任务,一个是“做大蛋糕”,一个是“追赶西方”。“做大蛋糕”就要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需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当时的环境下,要完成这两大任务,政府主导体制最有效。因为政府主导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决策正确,它可以动员和组织国家一切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历史和时间证明,政府主导体制确实把这两件大事干得很漂亮,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发展速度很快,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政府主导体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充分肯定。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主导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有两大弊端,一个是影响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弊端,另一个就是利益固化的藩篱。政府主导体制的政治力量比较大,经济力量、社会力量相对比较小,构成金字塔形的力量结构。这样一种力量结构就会内在产生中国权力的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有四大特征: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缺乏制约。体制机制的弊端在于权力至上有余、能力建设不足,自上而下有余、自下而上不足,逐级管制有余、公共服务不足,人治有余、法治不足。这种弊端自然就形成利益固化的藩篱。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在发挥政府主导体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根本路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