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干部”并非只是一个噱头

“走读干部”并非只是一个噱头

摘要:对基层干部管理实现制度化、纪律化,只是一个方面,更为根本的是,还要加强权力监督。比如,如果把乡镇机关的公务车全部严格管理,“走读干部”也便失去了自由“走读”的基本条件,再比如,还要把财政透明化、值班日程公开化……这些都能防止“走读干部”的出现与泛滥。

据新华社电,反“四风”不仅剑指吃喝奢靡等“明疾”,还深入到党员干部工作态度、考核考勤等“庸懒散奢贪”的“暗症”。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被查处。

就通报来看,有的省份如黑龙江排查出了4726名“走读干部”,而如北京、上海、甘肃、云南等省市并没有提及到“走读干部”的现象。这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走读干部”是不是一个“伪概念”呢?或者是不是在玩一个新的文字游戏呢?

最容易理解的一个逻辑是,“走读干部”专指在基层尤其是乡镇的工作人员经常在上班期间往城里跑的现象,那么,城里的干部就不往家里跑了吗?他们就天天下居委会、走群众路线吗?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反“四风”问题是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而开展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乡镇干部而提的。因此,有基层干部直言——还让不让基层公务员回家了?此观点,显然是一种误解。

常识是,所有的公务人员都具有公共性——这就决定了“走读干部”现象应当完全杜绝。即便在下班之后,一个镇政府、乡政府以及一些干部驻村点,也应该安排好值班人员。一旦出现突发问题或是安全问题,乡镇机关才不至于因为处于瘫痪状态而造成巨大损失。

就原因看,“走读”现象得以出现在于权力未受到监督,在于财政未实现完全透明。如果“走读”经常性来往于城镇与乡村之间,则可能意味着单位公车的过度使用。拿新闻中的案例来说,吉林某镇前镇长崔连海每天报销汽油发票278元,262天共报销油票150张。“走读”的成本,变成了公车上的腐败,也变成了一种特权。这才是给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造成中伤的问题所在。

对基层干部管理实现制度化、纪律化,只是一个方面,更为根本的是,还要加强权力监督。比如,如果把乡镇机关的公务车全部严格管理,“走读干部”也便失去了自由“走读”的基本条件,再比如,还要把财政透明化、值班日程公开化……这些都能防止“走读干部”的出现与泛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