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习主席讲话中引用的古文经典名句 (2)

品读习主席讲话中引用的古文经典名句 (2)

——学习习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吴明录

【讲话原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引文延伸】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这两句话可谓寓意深刻:是否漏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基层民众最知情。

广大群众既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又是有些政策不落实或方向走偏的受害者,可谓地道的政策得失的亲历者、知情者、评判者。一个有作为的从政者应当懂得,从群众那里可以听到真实的舆情、为政的得失、不打折扣的批评。因为这里没有阿谀奉承,没有精心安排,没有刻意导演。得悉了真实可靠的社情民意,便能知晓哪些政策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哪些政策是不受老百姓欢迎的,这是领导者制定政策、完善工作的重要依据。一旦听不到“草野”的声音,耳边响起的只有一片甜言蜜语,就很可能闭目塞听,盲目乐观,“政失”的警报可能就要拉响。

一直以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也可视为防止“政失”的前提条件。查阅案头资料,常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很多案例最先都是群众的检举揭发后才大白于天下,可见身处“草野”的人们,才是监督执政者的最佳参与者和评判者。倡导廉政勤政,严防“政失”,须臾离不开严格的监督,尤其是“草野”的监督。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多身入“草野”,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政治智慧,找到解决诸多难题的办法,而且能够密切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谨防脱离群众的倾向,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作为领导者身入“草野”,不可或缺的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有些同志向上级问,向专家问,或许并不难于启齿,要是向群众问,向下级问,那就未必尽然了。古人云,“君子是以多学而好问也。”把下问当作真知源泉,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请教,然后再做决策。这是充满辩证法的,也是被实践证明科学的领导方法。    

 奢靡之始 危亡之渐

■尤永斌

【讲话原文】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我们党历来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引文延伸】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记载,唐太宗第四个儿子被封为魏王,其生活极为奢侈,朝中有人谏言,唐太宗为其辩护说:“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必尔邪?”在唐太宗看来,就像当日舜制造漆器,禹雕饰俎器,都不是什么大事,大臣们实在没有必要苦苦进谏。而大臣褚遂良却正告皇帝:“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在褚遂良看来,今天是漆器,明天就是金器,后天就是玉器,等到后来越搞越豪华,已然无法制止,所以这些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后果严重,即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日常生活中,恐怕和唐太宗同一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刚开始时坚持原则,严守纪律,一旦放松自己,思想突破了防线,就会变得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头脑中就有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既然湿了鞋,干脆洗洗脚”的想法。以至于有老百姓批评奢靡之风的现象时说:“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奢靡之风损害了党的形象,疏远了党群关系,成为影响党的前途命运的重大威胁。正所谓,“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

奢靡之风的根源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如果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中想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拿群众当父母,拿权力当压力时,必然会心存谨慎;知权力从何处来,明资金从何处来,自会战战兢兢、节俭省用。因此,对奢靡之风的治理,严格的管理只能解决“不敢”和“不能”的问题,而“不敢”和“不能”只是治标,问题的彻底解决是达到“不想”的效果,这才是治本。    

 道私者乱 道法者治

■郭凤海

【讲话原文】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引文延伸】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出自《韩非子·诡使》。在这里,“道”就是“导”,是引导、遵循之意。也就是说,治乱兴衰之道,主要在于能否严明法纪,杜绝因私违纪枉法。

毋庸讳言,今天的公私关系同以往那种单纯强调集体主义、狠批“私字一闪念”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在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同时,日益尊重个人的合理、合法利益选择。国家好了,人民才会好。公与私、“大家”与“小家”有各自的合理界线,并不完全对立,追求公共利益无需迫使人们在“小家”和“大家”之间作出艰难取舍。一个人在公职范围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公,并不妨碍他在公职之外关照小家和个人之私。但是,如果他超越了公与私的合理界线,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或侵犯群众的合法权利,这实际上就是把一己之私与社会公共利益、与群众合法权益对立起来,就是因私违纪枉法。

“道私者乱”,主要乱在因私违纪枉法。这些年,“四风”和腐败现象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严重败坏党群、干群关系,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如果一旦泛滥开来,必然误导大众,败坏风气。正如清代章学诚所说:“天下之患,莫患于知其不可,而群趋于不得不然之势。”因此,党的组织、党员、干部能否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坚决摒弃不当之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

有法纪可依是严明法纪的前提。但是,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形成不敢贪腐、不能违纪的氛围,则更加重要而紧迫。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度建设成就很大,制度体系相对完备,但运用制度的治理模式还相对滞后,依法治理的实践还存在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升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基本实现“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法律规章的实施,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制度创新与治理升级的有机统一,彻底解决“纪律约束失效”“司法不作为”的问题。

“道法者治”,主要治在党纪国法的权威进一步“立”起来,在实践上进一步“严”起来。我们应该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纪律规定,从政治纪律、廉政纪律、人事纪律、财经纪律等方面,加强执纪问责,把从严治党、严守党纪国法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纪律法规保障。

(《解放军报》2014年10月14日 11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