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为追求各自小梦想汇聚而成。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亿万中国人民又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奋勇前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实现中国梦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践行。当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汇聚一起就形成了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所公布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只用了短短24个字来概括,但它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亿万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人会迷路,社会和国家也将迷惘。以前发生的诸如“女童被车碾压无人救助”、“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事件,一度引发了我们对社会道德日益滑坡的担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虽然我们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或许被人理解为金钱交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或许被人当成“傻子”、“白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或许难以调动麻木的神经,但我们的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沉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支撑。
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宝鸡从来就不缺精神楷模和道德模范,他们身体力行地为城市进行价值导航,感染鞭策着我们,这极大地扭转了人们对社会道德的悲观情绪,让我们对至善至美产生追求的动力。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价值的重要性开始凸显,而这些精神楷模、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需要我们更加珍视,大力弘扬。
随手拈来近期《宝鸡日报》报道的我们身边的两个好人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拾金不昧的好人何玉兰。“捡到七千元辗转还失主”(2014年4月25日,《宝鸡日报》)。4月22日晚上10点多,家住市区三迪社区的居民何玉兰在散步回家的途中,行至兰迪小区一排门面房前时,发现地上掉落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她拾起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厚厚一沓将近7000元现金以外,还有银行卡(有上百万元公司的钱款)、身份证等重要物品。经多方寻找,失主周先生从何玉兰手中接回了失物,他当场掏出1000元以示感谢,但却被何玉兰婉言谢绝。周先生是山东人,那几天来宝鸡参加高新农业机械演示会,4月22日晚他和朋友在行政中心附近吃饭时,不慎遗落了钱包,丢失后他心急如焚。周先生说,作为参展商他跑过全国许多地方,之前宝鸡人的诚实守信便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这一次,他更感到了宝鸡人的真诚、善良和亲切,以及这座城市的文明之风。
宝鸡下岗工吕亚芬不离不弃照顾生病前夫,用爱谱写真善美(2014年4月22日,《宝鸡日报》)。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72岁的公公年老多病,婆婆因患脑溢血瘫痪在床,“丈夫”患神经瘤生活不能自理,儿子上初一。这就是陈仓区虢镇街道办事处中街社区39岁的吕亚芬每天要面对的家庭。吕亚芬,一位普通的下岗女工,与丈夫离婚后,得知自己的亲人相继被病魔缠身时,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她用一颗善良的心,诠释了对前夫不离不弃、坚贞不渝的高尚爱情;诠释了对亲人生死相依的大爱情怀。吕亚芬用爱心、耐心,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传递温暖。经过药物治疗和精心护理,婆婆能拄拐杖下地了,“丈夫”被搀扶着也能慢慢挪动步子。她用真诚的爱心和坚定的信念,播撒了文明的种子,谱写了一曲真善美的动人之歌。
“好人”是一种称呼,讲述着一段凡人至善有义的故事;“好人”也是一种精神,鼓励着大家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和奉献;“好人”更是一种文化,彰显出一座城市积极向上的人文风貌。这样的好人和模范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或孝老爱亲,或诚实守信,或助人为乐,让你我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性的真善美。
也许我们只是宝鸡这个城市中平凡的一员,但在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上,却不一定只能平庸。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言所行,焕发出生命力,而文化建设就是让核心价值观在我们这个城市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以城市主人翁的身份,实现价值理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苗壮成长,融入我们宝鸡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