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新招治课堂“低头族”:先交手机再上课 (3)

【案例】新招治课堂“低头族”:先交手机再上课 (3)

上课交手机,“强制”一下没啥不好

手机真是一个奇特的发明,它能让遥远的距离骤然缩短,又能让近在咫尺判若天涯。而如今在聚餐、开会、上课等多种场合,低头玩手机已成为多数人的“标准”姿势,说是“常态”不算错吧?

可是,聚餐时玩手机,只是影响食欲、冷落宾朋,开会时玩手机,顶多批评你心有旁骛,无以领会会议精神;你可能还会以文山会海百无聊赖进行辩解。但上课就不同了,尤其是大学课堂,是否能掌握真才实学,是今后安身立命乃至生活幸福的基础。且不说父母为了孩子能上大学,近二十年耗去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汗水,受过了多少煎熬,就现在的高昂学费,恐怕也不应丝毫轻慢,因为那里面有你父母的劳动。何况大学大都是自主学习,你既然走进教室,就应该认真听讲。既如此,让学生暂交手机,维持课堂正常秩序,避免学生频频“低头”影响学业,哪怕强制要求如此,有什么不可以呢?

然而专家认为,如果“课堂无手机”是学生自发倡导,无可厚非;而学校强制要求学生课前交手机,属于以管理方式解决学生玩手机问题。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有专家说,学校应从“控制型”向“独立自主型”教育模式转变。这些观点,理论上也许没错,但操作上却不靠谱。你想,让学生自发产生这一诉求,然后倡导,然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然后付诸实施,这中间需要多长时间?恐怕“自主管理”还未形成,学校就要放寒假了。再说,但凡有“管理”概念存在,包括“自主管理”在内,就必然有“强制”的成分。因为简而言之,“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自然是制定规范,“执行”自然是执行规范,“执行没商量”是其显著的特征。再说,由学校出面制定规范,推开“课堂无手机活动”,难道就不能体现学生的意愿,不能发生“积极引导”的作用?

应该看到,现在不少学生睡前刷微博、看视频,清晨“第一眼”也是看手机,手机俨然成了须臾不可离开包括上课时间在内的宝物,否则浑身就不自在。而且,部分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控能力极差,经常出现上课玩手机甚至整节课低头玩手机的情况。学校如果对此不闻不问,老师只管自己上课,不管学生听讲,你觉得这所大学尽职了吗?

“上课交手机”是拒做“屏奴”的次优选择

网上有个段子,对于现代人上床睡觉的定义:从电脑变成关手机。这个段子足以证明手机对人绑架产生影响的深远。而在德国召开的一场数码科技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也就是说,除休息时间外,每人平均每6分钟查看一次手机。

无疑,手机已经使得人们沦为工具的奴隶,即常说的“屏奴”。他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最突出的莫过于,能力的退化和人际情感的疏远。而在我国,青少年是“屏奴”的主力军,且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特点,及至上大学时都属于“中毒”甚深的一代了。大学时代是人一生最宝贵的一段光阴,成长结果的“灌浆”关键期。过于迷恋和依赖手机,做了“屏奴”不仅浪费时间,影响精力,耽误学业,同时改变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形成泛阅读的惯性、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等等,造成未来更大的影响。

拒绝做“屏奴”具有一定的社会共识,北京四所高校推出强制“上课交手机”,应该说有着不错的初衷,虽然强制推行“课堂无手机”是为了改善不良课堂秩序,同时也会要求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在矫正大学生对手机不必要的依赖。客观来说,这样的举措还属于管控的色彩,有强制的意义,会让大学生感到了权利受损,同时,也产生去瘾带来的不适。相信这只是短期的,如果长期执行下去,形成新的习惯,恐怕也会是一种自觉行为。

当然,让大学生拒绝做“屏奴”,“上课无手机”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假期、课外等多个时段,不足以改变大学生理性对待电子产品,合理为自己所用而不沉迷其中。毫无疑问,这需要从引导的层面,让大学确立一种共识,进而变成一种自发的倡导。这意味着,大学还需要从“控制型”向“独立自主型”教育模式转变,用间接的手段、无形的手来促进正向目的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而非单纯的在行为上作出限制。毕竟,“上课交手机”只是拒做“屏奴”的次优选择,外部的管理只能管一时,难以管所有和长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