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论述,对上述(3)讲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所作的“社会性质”方面的解说,应该说是马克思就费尔巴哈对共产主义的旧唯物主义的哲学论证作了新唯物主义的解说。接下来,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3)(V)之后的(VI)又解说了社会性的各个方面、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广泛内容。
以上,这还只是马克思对(3)这种共产主义的进一步的论说。接下来(4)马克思更进而阐述了废除私有制之后才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事物,说“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使人不再以私有制的眼光看问题、对待事物,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的性质”,“我们看到,富有的人和人的丰富的需要代替了国民经济学上的富有和贫困”。最后(5)讲了只有独立,才能创造;废除了私有制,将创新人类的社会生活,那时“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但这样的共产主义还只是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个阶段,“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
这就是马克思对上述(3)这样的共产主义,既肯定又超越,既肯定共产主义就是废除私有制,又指明它只是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最近将来”的一个阶段。这应该说是马克思对自己的共产主义观所作的最初的论述。自从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以来,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对共产主义的主张是一贯的,当然,越到后来,阐述得越清楚、明确,越加完整。
在《共产党宣言》的“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节中,首先明确了“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随后又论述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一步步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以至达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来说明这样一个联合体,比《手稿》中所说的“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社会的形态”,就更加清楚明确了。所以,后来在1894年1月有人要求恩格斯用简单的字句来表达未来的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时,恩格斯回信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66页)
马克思于1875年著《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更详细地、完整地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即论述了废除私有制之后“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说“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33—436)
这一论述,就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首先是废除私有制,“建立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还只是“最近将来”的目标,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还只是达到未来理想社会的第一阶段,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社会的形态”。
(注: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2—197页)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