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促进新发展

适应新常态 促进新发展

工业园区是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园区能通过政策引导聚集生产要素、提高集约水平、突出产业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为示范推广阶段,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率先创立出口加工区和外商投资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为全面建设阶段,各地逐步兴建起数千个类型多样、规模不一、等级不同的工业园区;2010年至今为转型升级阶段,工业园区发展重点转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功能配套、加强园区协作等方面。

我国工业园区建设最初主要借鉴国外经验,但经过几十年发展,已基本实现本土化,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如主动引导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解决企业分散和土地无序开发等问题;以“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先手棋”,利用财政投入、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公共服务等的支持力度,改善“软环境”;构建政府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到管委会任职;成立土地开发公司,负责工业园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投融资、物业管理等业务;等等。

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下,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管理体制存在“两张皮”的弊端。工业园区管委会只代表政府,不能履行立项、土地审批、税收征管、城建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政府职能,与所在地同级政府在社会服务、土地征用、利益共享、环境保护等方面易产生分歧,从而使工业园区发展受到牵制。

土地开发和产业发展效率不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偏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高,有些工业园区开发甚至演变为企业“圈地运动”。一些工业园区存在企业扎堆但联系松散的问题,有的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缺少服务配套产业支撑,产业链较短,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制约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

功能配套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生产、轻生活,重发展、轻配套”现象,产城关系被人为割裂,工业园区城市功能配套不足,影响投资环境和居民、从业者的生活品质;一些工业园区只是生产“工地”,对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网络、区域创新体系等重视不足,“产业创新公地”缺失。

主导产业低水平同质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不顾实际,片面规划发展短平快项目或新兴产业,导致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出现低水平、同质化、过度发展,加大了行业产能过剩风险。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