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把经济带建设成为千里绿色生态走廊(3)

广西:把经济带建设成为千里绿色生态走廊(3)

摘要: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绿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研究,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强化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在西江流域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

关键词

主要对策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岸线保护和利用布局,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筑绿色生态屏障。认真落实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尤其要把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控制线、保障生态安全的警戒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制定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尽快开展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以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屏障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切实发挥其水源涵养、生态维护、防灾减灾等生态功能,增强其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障经济带的生态安全。

优化岸线保护和利用布局,打造“魅力两岸·美丽西江”。科学统筹沿江岸线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西江岸线开发强度,逐步转移西江重污染企业,建设西江干流及支流防护林带,保护西江生态岸线。注重水系沿线的自然生态效益,提高绿色廊道的生态稳定性、景观特色性和功能完善性,有机串联城市、集镇和村落,形成体现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城镇风貌的“魅力两岸·美丽西江”绿色廊道。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探索建立上下游地区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探索推进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改革;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重点创新土地管理和整治方式,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循环清洁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的关键,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深入实施水、大气、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解决细颗粒物(PM2.5)超标、灰霾、饮用水安全等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完善高效的风险防范体系,继续营造“山清水秀生态美”的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彰显生态环境优势。

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绿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研究,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强化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在西江流域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绿色文明。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建设千里绿色走廊的重要保障,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加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流域生态激励和约束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制度,重点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水权交易等机制,强化法制保障,完善政策调控,加强能力建设,形成推进千里绿色走廊建设的长效机制。

(作者为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