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鸿明:法治中国建设的几个理念(2)

眭鸿明:法治中国建设的几个理念(2)

三、依宪执政理念

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执政要求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依宪执政还要求掌控国家权力的政党组织,必须严格将自己的言行约束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对漠视、削弱甚至破坏宪法的言行,进行有效的治理甚至惩罚。

中国的依宪执政不同于西方宪政。西方宪政也是一种依宪执政的状态,其出发点也是人民主权,但它在约束国家权力的安排上,并不重视执政者、法治规则与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而只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轮流执政,实行普选制、议会制、多党制等那一套。

西方宪政基本要素在于“个人民主观”。一般来说,个人民主、个体自治具有基本的道德基础。但社会实践表明,个人自治并不一定会提高自己的利益。随着科技创新、信息高速传播、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洛克式“强社会”观念及相应的“个人民主观”,已逐渐背离社会发展的效率需求及西方宪政理念初创时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依宪执政则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基础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利益的真实兑现。中国依宪执政的“民主”实质是一种协商民主、集体民主,强调的是执政者与人民意志相统一。“集体民主观”下的选举公正性在于结果代表性。当然,依宪执政及“集体民主观”的实行需要防范“公权力”的非法性干预行为。依宪执政需要的是纳入法治、纳入宪法轨道的“执政”,“以民为本”的执政。

四、公正司法理念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决定》根据中国国情及司法运作的实际状况,就“公正司法”确立了若干可行的改革方案。一是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三是推进严格司法。四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五是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六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对司法领域的腐败零容忍,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公正司法还需要克服传统法律形式主义体制障碍。法律形式主义体制以具有权威性的法学理论作为判定法律实践成败的逻辑基础,并以此设定或移植一整套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强调法律适用的严格性和司法行为的克制性。然而,法律形式主义体制所呈现的封闭式“建构主义”思维理念及克制性治理模式,已使得法律形式主义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法治发展的利益需求。

《决定》事实上通过司法公正的一些改革举措,消减法律形式主义存在的缺陷,如在强调司法独立性、权威性基础上,强调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以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决定》特别强调司法不仅要体现程序公正,更要体现实质公平;同时提出要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以此体现对传统法律形式主义的矫正态度。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