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
总结起来,在多年实践中,我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当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如果能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就能够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认识升华,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体现了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本质上是选择发展方式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靠什么途径实现发展、做大蛋糕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防治污染,也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用绿色、循环、低碳的方式实现发展,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通过这条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回顾世界历史,有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比如英国是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伦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著名的“雾都”;上世纪40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也使美国洛杉矶饱受困扰。事实证明,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再补回去的成本可能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更何况有些地方的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是积重难返,难以恢复。这些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实现“环境优化增长”,要推动绿色发展,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资源可更替再生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主要特点表现为提高效率,降低资源和自然的消耗强度;控制总量,把经济增长控制在自然承载能力之内;体现公平,让更多人享用自然消耗带来的社会福利。
实现“环境优化增长”,要推动循环发展,改变“资源—产品—废弃物”这种单向线性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循环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物对自然的损害。
实现“环境优化增长”,要推动低碳发展,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生产率,在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这就要尽可能减少高碳的化石能源使用,促进清洁化,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低碳城市、低碳交通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