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因:教育失衡下的蛋
一直以来,各种就业歧视无处不在。这样的现实,早已令公众不满,因为这样的招聘,多少有点“出身决定命运”的感觉。
对于这种现象,早在2013年4月,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三个严禁中就有“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院校歧视、就业歧视这种现象,远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只不过,其是在“阴暗处生长”,不再那么光明正大地呈现罢了。
自然,企业这种“名校情结”,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有着深刻的现实缘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政府拨付的科研经费,72%被“211”和“985”高校瓜分,其他2000多所学校分剩余不到30%的科研经费。当教育失衡是一种摆在眼前的事实,当“211”和“985”高校享尽了政策的利好,也就无怪乎社会各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区别了。毕竟,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因果命题。
就此来说,“薪资按学校标价”的招聘,也是对教育失衡的一种讽刺。如果教育资源的投入是均衡化的,各大高校之间的鸿沟也不至于像如今这么大。可喜的是,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出席“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时明确表示,“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
希望这样的表态,不是安抚民意,而是能尽早照进现实的。唯有如此,附加在其上面的“名校崇拜症”才会缺少现实的土壤,而类似“薪资按学校级别标价”的招聘,也才会渐行渐远。
理解:不完美却是靠谱选择
乍一看,毕业生起薪按校分类,确实令人气愤。个人素质高低,怎可简单的以学校名气衡量?在211、985院校,平时学习不努力,毕业后躺在名校的光环下,混吃混喝之徒大有人在。在普通本科院校,也有敏而好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样视“出身”定薪的行为,显然不合理。
但问题是,有比以“出身”定薪,更靠谱的衡量标准吗?目前,我国的毕业生双选会,基本上都是5分钟以内,就确定一个offer。人资只是简单的看一下简历、证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登记证等),测试一下职业匹配度。如此情况下,如何鉴别能力?固然,杭州师范大学也能培养出了马云这样的人才,但整体而言,还是重点院校走出的“刘强东”更多一些。因此,以“出身”定薪,固然不完美,却是企业最现实、最靠谱的选择。
也有人质疑,以“出身”定薪是在逼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离场。这是变相的就业歧视。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只是“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并未对工资标准加以限定。法无禁止即可为,既然法律没有禁止,企业当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更何况,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中,企业有权利对劳动力价格做出自己的判断。
其实,即使大多数企业,没有起薪的差异写在招聘启事中,也是以类似的标准实际操作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2012年,“211工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是2427元,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出28%。这说明,大多数企业都将毕业院校作为薪资衡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以“出身”定薪,毕业生在心理上固然难以接受,但也要适应市场的选择。
毕业之时,老师对我说过,现在说自己名牌大学毕业生,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但5年之后,你仍然只有这么一个亮点,那么这将是一个耻辱。这其实也是一个启示,在社会竞争中,依然是能力为王。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即使是211、985毕业生也是枉然。因此,与其纠结于起薪的高低,不如靠实干,在新开启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以“出身”定薪,固然问题颇多,但纠结其中不能自拔,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