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战略新机遇和经济新特征,需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增强信心。当前,从“信心、定力、平常心、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方面入手,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新常态指示,对指导贵州推动后发赶超和全面小康新跨越意义重大。
适应新常态要增强信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常态”强调中指出要增强信心。不断增强信心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战略机遇期的理解,源自于对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刻把握,更是源自于对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我们适应新常态的底气,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仰。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巴厘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就表达了这样的信心,他指出: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信心来自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信心来自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字里行间,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了无比信心。这种信心传递给了世界人民,也传递给了中国人民,当然也传递给了贵州人民,极大地提升了贵州人民实现加速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自信。最近几年来,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新型工业化步伐铿锵迈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民生工程遍及黔贵,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越来越实。这些成绩赋予贵州豪情与信心,凝聚起四千万贵州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推动全省人民奋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后发赶超全面小康之路。
适应新常态要有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风云突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观大势,谋大事,要有战略平常心、要有定力,这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思维和总体工作方法。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要求我们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信一定可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坚信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要有稳坐钓鱼台的果敢,不管国际经济格局如何调整,沉得住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还要有闲庭信步的从容,稳得住神,着力于增强发展后劲,保持调控定力,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面对复杂系统转型的中国经济新常态,贵州需要正确理解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贵州新常态,临厉害之际不失故常,以战略平常心来适应经济新常态给贵州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正确理解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认识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客观规律,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出和推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布局中,贵州地位凸显,是面向东南亚、南亚、非洲开放的战略支点,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交汇交融的核心地带,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腹地,是国家级新区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区域。贵州在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贵州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承接缓冲、转型提质、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特殊规律决定了工业引领、城镇带动仍将是推动贵州发展最重要的双引擎。要素、投资累积效应逐渐发力,离散的多点多极力量渐趋整合,亦将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区域发展调整变局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正在悄然发生支配性的作用,贵州已经到了赶超和跨越的关节点,退则前功尽弃,进则水到渠成,唯其不可或缺的是坚守的定力和执着的坚持,把追赶、转型、跨越作为今后工作的常态。
追赶、转型、跨越要牵住“牛鼻子”。改革是关键一招,开放是“牛鼻子”。从本质上讲,开放是区域以比较优势为依据,区域间进行资本、要素、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互通有无,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越是发展就越要开放,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对新常态,内陆开放成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潜力,开放是贵州最大的利益所在,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构建贵州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能以海纳百川般的开放姿态广纳贤才,就能以开放促进创新驱动,就能以开放推进贵州工业转型提质增效,就能以开放促进城镇建设提升品味、突出特色,从根本上解决贵州发展所需的各种约束,从而在不久的将来,把贵州这块“经济洼地”建设成为产业兴、城市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福贵之州。
(执笔:刘旭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