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萌芽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身心成长有其内在固有的规律。如何把握和遵循规律,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规律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优化引导的顶层设计,切实增强引导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存在的突出问题
引导目标缺乏阶段性。在核心价值观引导目标的设定上只有总体目标,缺乏对阶段性目标的研究。以笔者在2014年对四川12所大中小学3000余名师生进行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现状调查”为例,当问及一线教师“关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在本学段是否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时,69%的教师选择没有或比较模糊。当问及“你认为在学生价值观引导目标的设置上衔接得怎样”时,有59%的教师选择严重脱节或部分脱节。
阶段性目标的缺乏,使得各阶段价值观引导的任务、内容和职责上含混不清,既可出现重复教育,又可出现教育脱节,最终影响总体目标的实现。
引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规划上,与学生实际脱节,过分重视思政课自身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对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现实需要重视不够,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道德的教化;注重了对理论的解析,却缺乏对现实问题的解答,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存在简单重复,在笔者的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中学重复吗”时,有20%的大学生认为“大量重复”,71%的大学生认为部分重复,两项相加,“重复”达91%。内容片面,在以往工作中,非常重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但往往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法制、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仪式、活动等课程的隐性思想教育功能,容易使理论的科学性陷入教条化、空洞化,无法使青少年学生真正理解和信服。
引导方式缺乏针对性。当前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主要实施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引导模式,形式单一,缺乏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分层分类式引导,因此效果往往“低效”甚至“失效”。以笔者的调查为例:在“你最喜欢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一问中,57.3%选择社会实践,而选择喜欢课堂教学的比例不足10%。
引导过程缺乏整体性。在实际工作中,规划性不足,缺乏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衔接的引导体系,彼此之间没有起到递进、提升和互补的作用。统筹性不够,宣传、教育、共青团等思政部门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资源分散、各自谋划,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性缺乏,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思想引导上往往步调不一致。校内接受的教育不能在校外得到印证,而在校外遇到的问题又不能在校内得到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容易让青少年产生思想困惑。
遵循规律优化顶层设计
优化顶层设计应着力“四性”。一是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目标、内容、方式的设定,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青少年乐于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整体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看成由各部分、各要素、各阶段构成的统一整体,构建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引导体系。既要以各学段为“经”,又要以引导目标、内容、方法路径为“纬”,进行立体化构架;既要强化学校教育,又要注重家庭和社会引导;既要强化思政理论教学,又要注意法律、政策、人文教育以及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的配套;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要避免简单重复;既要确保各思政部门履职尽责,又要建立形成工作合力的机制。三是阶段性。要根据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目标、内容、方式路径等分解细化到各学段,完善实施细则,形成层次分明、各有侧重、依次开展的引导体系。四是连续性原则。引导体系的建设不能出现空白点,必须对大中小学阶段进行统一规划,构建起连续不断、层级递进的引导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应注重“三结合”。一是“讲授”与“解惑”结合。既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讲授,也要注重青少年的“成长之惑”。特别是要把握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分析与有力引导。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注重发挥课堂理论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又要积极推进社会实践,并注意对青少年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回应。三是“传统”与“创新”结合。既要继续运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实现方式与路径的创新。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感动与共鸣中建设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关注网络,加强内容和产品的供应,提高网络传播力;关心学生社团,使其成为又一个价值观引领的“红色阵地”。
优化顶层设计应把握“四阶段”。一是小学阶段着重“灌输式”教育。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事实,借助图画、动漫、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在品德启蒙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元素,帮助青少年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二是初中阶段着重“引导式”教育。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自主认知能力的启蒙培养;开展荣辱观等公德的教育,帮助青少年初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三是高中阶段着重“启发式”教育。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政治理论的全面学习,并能初步将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追求更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目标。四是大学阶段着重“实践式”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内涵、基本政治原理、形势政策、法律、道德修养的学习,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析,引导青少年形成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正确规划。
(作者: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