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李蓉 | 历久弥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文稿内图片-李蓉

李蓉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编者按: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本文系统梳理了抗美援朝战争始末,讲述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立足当前,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强调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继续奋勇前进。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同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一、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

75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这一战,意义重大而深远: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

(一)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1950年10月18日,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下达入朝作战的正式命令。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长甸河口和集安等处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前线,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志愿军入朝时,由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已进占平壤、元山一线,并分东西两线以最快速度向朝中边境推进,形势非常严峻。鉴于志愿军隐蔽入朝尚未被敌察觉,毛泽东、彭德怀当机立断,改变原定入朝后先组织防御战的计划,决定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立即发起进攻。

10月25日,已作好战斗准备的志愿军与长驱直入的敌军遭遇,打响了出国作战的第一次战役。这一仗利用战略上的突然性,给冒进之敌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志愿军首先采取边打边进的战法,各个歼灭冒进之敌;随即又集中志愿军主力在云山战斗中给美军“王牌”部队骑兵第一师以沉重打击,并在东线成功阻击了北上驰援的美军。经过连续作战,至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歼敌1.5万余人,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麦克阿瑟吹嘘的在11月23日感恩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计划。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使志愿军在朝鲜站住脚跟,为之后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年以后,中国人民将10月25日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志愿军突然出现在朝鲜战场上,令美国决策当局和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大吃一惊,但他们仍错误地低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认为中国不敢也没有能力与美国较量,即使出兵也不过是为保卫边防安全和中朝边界的电力设备。麦克阿瑟立即由东京飞到朝鲜前线,部署全面攻占朝鲜北部、于“圣诞节(12月25日)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

针对美方战略上的错误判断和恃强骄傲的心理,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方针,部署志愿军于11月下旬发起第二次战役。战役开始后,志愿军先以一部在朝鲜东北部长津湖地区节节阻击,诱使敌军逐步深入预设战场,然后志愿军主力突然发起猛烈反击,分东西两线包围、歼灭和重创包括美军“王牌”部队陆战第一师在内的大批敌军,再战告捷。至12月24日战役结束时,中朝军队共歼敌3.6万余人,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所有地区,朝鲜人民军一部并进至三八线以南部分地区。第二次战役大大鼓舞了中朝人民的士气,进一步显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威,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扭转了朝鲜战局。

1950年12月底至1951年1月上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第三次战役,一举突破敌人在三八线的设防,将战线向南推进80至110公里,占领了汉城,迫使“联合国军”后撤至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此役共歼敌1.9万余人。这一仗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的震撼。之后,志愿军主力后撤进行休整,准备春季攻势,只留少数部队在第一线担负警戒任务。

1951年1月下旬,“联合国军”乘志愿军连续作战、极度疲劳、运输线延长、补给困难之机,集结兵力23万余人,以大量飞机、坦克、火炮支援,在200公里宽的战线上发起全线反扑。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停止休整,同朝鲜人民军共同进行第四次战役。中朝军队采取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把运动战与阵地战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予敌以大量杀伤后,主动撤离汉城,在向北转移中继续抗击敌人。至4月下旬,终于制止了敌人的进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整个第四次战役,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与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奋战,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这次战役共歼灭敌人7.8万余人,数量超过前三次战役的总和。其中,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自身伤亡4.2万余人。

根据“联合国军”在战场上遭到打击时撤退快,尔后转入反扑也快,致使志愿军没有时间进行休整的情况,中央军委于1951年2月上旬决定增派志愿军入朝,实行轮番作战的方针。参加轮番作战的第二批部队迅速集结,开赴第一线作战。

1951年4月初,志愿军总部根据种种迹象判断:“联合国军”进占三八线以后,很可能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企图再次以两面夹击的战法,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为夺取战争主动权,中朝军队于4月下旬发起第五次战役,先后在西线和东线进行两个阶段的进攻作战。取得胜利后,主力向北转移准备休整时,对敌情估计不足,转移部署不够周密,在“联合国军”趁机快速反扑时,一度陷于被动地位,志愿军一个师遭受重大损失。中朝军队随即展开全线阻击,至6月上旬将敌阻止于三八线附近地区。

第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朝军队共投入11个军和4个军团的兵力,“联合国军”投入几乎所有地面部队并有大量航空兵部队的支援。交战双方兵力都在百万左右,展开了连续50天的激烈战斗。中朝军队歼敌8.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6.7万余人,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此后,敌我双方均转入战略防御。

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紧密配合,历时七个多月,连续进行五次大的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美国在遭受损失和其盟国的压力下,从1950年12月底第三次战役开始后同意就停火问题进行试探。美国决策者被迫承认,朝鲜战争已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宣布撤销主张不惜把侵朝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的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任命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为美国远东军和“联合国军”总司令。6月30日,李奇微发表声明,同意进行停战谈判。7月1日,中朝方面表示同意举行停战谈判。由此,朝鲜战争转入边打边谈阶段。

朝鲜停战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谈判地点最初设在开城,10月25日移至板门店。根据双方协议,谈判只涉及军事方面而不包括政治方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设立军事分界线;第二,停战监督和战后限制朝鲜全境的军事设施;第三,交换战俘。谈判拖延两年之久,中间打打谈谈,直至1953年7月才结束。

谈判开始后,美方拒绝朝中方面提出的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建议,要求将分界线划至朝中军队阵地的后方,以作为对美方海、空军优势的“补偿”。这一无理要求被朝中方面拒绝后,美军即于1951年8月在东线发起夏季攻势,9月又在西线发起秋季攻势,企图以军事压力获得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其间,美军还进行所谓“绞杀战”,出动大量飞机,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为主要目标,封锁阻止志愿军的物资运输,企图迫使志愿军因粮弹不济而屈服。志愿军空军、高射炮兵、铁道兵、工兵、后方勤务部队及在后方休整的各兵团各军等协同作战,顽强进行反轰炸、反“绞杀战”斗争。经过十个月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建成“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反“绞杀战”中,年轻的志愿军空军以空中“拼刺刀”的勇气,频频出动作战,给号称“王牌”的美国空军以沉重的打击,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中朝军队采取阵地防御和运动反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法,粉碎了敌人的攻势,共歼灭美军和韩国军15.7万余人,取得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1951年11月27日,双方初步就军事分界线问题达成协议,决定以实际接触线为界,双方军队各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作为非军事区。这条分界线与中朝方面原来主张的三八线相差不多。1952年5月,双方又解决了停战监督和战后限制朝鲜境内军事设施等问题。但是,在战俘问题上双方的主张截然对立。朝中方面坚持按照国际惯例和《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的有关条款遣返全部战俘;而美方则蓄意刁难,拒绝按国际公约实行遣返,提出要根据每个战俘的“意愿”实行所谓的“自愿遣返”。在战俘问题陷入僵局之后,新任美国远东军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下令加强对朝鲜北部战略要地的轰炸,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并采取强行扣留中朝被俘人员、停止谈判等手段,企图迫使中朝方面屈服。中朝军队一面在谈判中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一面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和坚固的防御体系,以“零敲牛皮糖”的战法积少成多,开展战术反击,予敌以重大杀伤。10月14日,克拉克在金化郡地区发动自 1951年秋季以来规模最大的所谓“金化攻势”,对处于战略要冲的上甘岭实施猛烈进攻,最多时一昼夜发射30万发炮弹、飞机投掷500多枚重磅炸弹,致使山头的高度几乎被削低两米。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顽强抗击,与敌反复争夺阵地,使敌军付出伤亡2.5万人的惨重代价,上甘岭阵地依然牢牢控制在志愿军手里。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如铜墙铁壁一般,将敌人死死钉在上甘岭的山脚下。在这次战役中,黄继光、孙占元、欧阳代炎、龙世昌等38名勇士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3年上半年,朝鲜停战谈判的僵局终于打破。这一年,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他在竞选时承诺,将把尽早结束朝鲜战争作为他的首要任务。3月5日,斯大林逝世。苏联新领导人为稳定国内局势并缓和东西方紧张关系,希望尽快实现朝鲜停战。他们在周恩来赴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时表示,朝鲜战争拖下去对苏联和中国都不利;为掌握和平的主动权,应准备在战俘问题上求得妥协。此后,经仔细研究,朝中方面于3月28日复函克拉克,同意首先交换伤病战俘,并建议立即恢复谈判。5月13日至6月15日,志愿军先后发动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作战,有力地促进了谈判。6月8日,谈判双方达成战俘遣返的协议。至此,关于停战的全部议案均已达成协议。这时,李承晚集团蓄意破坏停战的实现,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2.7万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并声称要将战争“继续打下去”,“打到鸭绿江”。在这种情况下,中朝方面决定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从6月25日开始,相继展开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作战,并于7月13日至27日发动了金城战役,给李承晚军队以沉重的打击,从而保证停战协定能够切实得以实施。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终于在板门店签字。

从1954年9月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部队回国。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