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学生嗑瓜子”事件带来的警醒与反思(3)

“罚学生嗑瓜子”事件带来的警醒与反思(3)

学生上课嗑瓜子不该被“示众”

学生上课嗑瓜子,不对。买100斤瓜子让嗑个够,任性。估计很多人会为老师的教育方式点赞,因为相比口头制止,这种釜底抽薪的惩罚方式,很可能会让学生事后把上课嗑瓜子与羞耻感并联而不再重犯。

可是笔者还是要泼冷水。首先还是这种会让人津津乐道的“教育方式”。试问老师有权力让学生旷课嗑瓜子吗?试问老师能惩罚一大群学生在走道 “表演”嗑瓜子而不顾他们感受吗?

除了老师让这群犯了错误的孩子“示众”,外界特别是媒体也加入了围观的大军。笔者再问,是谁把这群已经付出羞耻代价的学生图片上传网络的?为什么媒体还不依不饶,又是图片新闻,又是视频,让这群已经付出代价的学生在全社会面前“示众”?公民还有肖像权呢,这群孩子是犯了错可是谁有资格让他们的头像充斥网络,永远打上羞耻烙印?

学生错了,可以惩罚,但惩罚的目的是,让他们领会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但惩罚的方式不能以伤害学生自尊特别是尊严为代价,因为对学生的教育,一面是对错误行为的处罚,另一面是给他们改过校正的机会。而对学生“示众”的行为,特别是在网络上留下永久的“案底”,如何让学生感知社会的温情,如何让学生知道大多错误还可以重新再来?

如今每日的热点新闻,都有教师学生的身影。而其中以各色校园奇葩新闻居多。说奇葩,那是外界的感观,有些在校园语境里都是常规,也可以理解接受。前段时间浙江某大学的集体广播操,其实并无大碍,可却被媒体以“大学女生穿热裤露脐装做广播操”为题大加炒作,引来社会诸多非议;再有各种名校“学霸”屡屡被强行拉出,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精英长期以来的质疑:中国学校只能培养考试机器,还不如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呢。其实真实情况不不尽如此。

教育有教育的特点,学校有学校的校情。媒体和网民为了眼球效应,很多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下,不管师生意愿动辄让他们对社会“示众”,虽然也能发挥某种社会监督作用,但也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特别是师生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式众,虽然围观者被愉悦,可师生尊严被踩了一地,教育的固有秩序被无端撕扯。

学生上课嗑瓜子不该被“示众”。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学生有学生的生活。除了老师不该让学生式众受辱,还希望媒体网民和校园适当保持一些距离,多给学生和老师一些空间。很些事学校完全可以处理的很好,媒体和社会就别过多掺合了。毕竟,学生上课嗑瓜子,老师买100斤瓜子让学生在走道集体嗑瓜子这样的事件,一旦成了娱乐新闻被无限泛化,最终受害的还是那些正在受教育的孩子。而且,社会对学校的不理解加剧,师生尊严屡屡被践踏,反过来对社会也非好事。

学生上课嗑瓜子不该被“示众”,请媒体网民和校园保持适当的距离。一个社会对校园的态度,其实也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 

从“罚嗑瓜子”看惩戒权缺失之弊

“罚嗑瓜子”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主要是因为教师处罚方式的新奇。有人认为这是人性化教育,有人认为这是变相体罚。无论教师的处罚是否合适,我们首先应承认一点,即教师的惩戒权必须得到尊重。如新闻中所述,一个班16个学生上课嗑瓜子,授课教师劝阻无效,这简直就是把课堂当做了茶话会。面对这样的大面积违纪,如果班主任还不施以惩戒,今后便无法正常地对班级进行管理。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有些动辄得咎、投鼠忌器,不敢批评、管教学生,新闻中的教师之所以罚嗑瓜子,而不是让写检讨、罚站,大抵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无奈的选择。更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在惩戒方式的选择上已经颇费心思,当事教师在舆论压力下还是准备向学生道歉。显然,教师的惩戒权并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认可,这不利于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也无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即使教师要道歉,难道犯错的学生就不该向老师道歉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