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聚焦城镇化

多学科聚焦城镇化

城镇化已从政策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实践中各地将城镇化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对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农村城镇化”、“特色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城镇化”等提法涌现,城乡差距、新农村发展、乡—城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新城建设等问题备受关注。从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阐释中可以发现,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实践中如果倚重某一角度的理解而忽视其他,则可能带来执行中的偏差,出现诸多问题。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聚集经济效益与要素空间配置

城镇化的动力是什么、生产要素为什么会向城市流动和集聚、均衡何时且如何达到?这是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城市经济学首先揭示了城市存在和扩张的缘由:企业空间集中,因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带来成本下降、收益上升,产生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吸引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向城市持续流动和集中,推动了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聚集经济效益下,城市的最优规模与城市效率研究。(2)极化与扩散效应下,城市与乡村腹地之间的关系研究,如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首位度、城市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等。(3)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及其与工业化、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产业选择对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城镇化“S”型曲线及其每个阶段的主导产业选择与人口集聚特征。(4)生产要素流动与城乡发展研究,如城乡要素配置与城镇化、乡镇企业与农村城镇化等。

发展经济学: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发展

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口的乡—城流动。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二元经济理论的开创者刘易斯,主要基于发达国家经验,他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乡—城和农(业)—非(农产业)的同步转移规律。拉尼斯和费景汉补充了刘易斯模型对于农业发展的忽略。乔根森认为,农产品剩余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前提,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转移的动力。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和规律,乡—城劳动力转移与人口非农转化的关系,乡—城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城市非正式就业部门及城市贫穷、城市偏向政策,以及乡村发展政策等,这些都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议题。

地理学:城镇化是城乡空间形态与结构的演变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城镇化是空间经济社会形态以及空间景观演变的过程。对人口和生产要素流动的空间规律的关注,如城市郊区化现象,以及新的空间经济形态如特大城市、大都市、城市群、城乡边缘区等,是其研究重点,还包括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的城市—区域(City-Region)、城市聚集的城市群发展,网络经济时代的城镇化模式在从实体城市(Compact City)向城镇网络(Urban Network)的转变,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等。

社会学:城镇化中的社会福利与贫困问题

社会学基于社会发展视角,关注城乡关系、居民收入、福利水平、社会保障、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政治权力等诸多问题,重视对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资源分布、城市贫困、乡村空心化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还出现了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城乡户籍制度的约束、新农村建设等系列问题研究。

此外,资源环境学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对水、土地、能源、矿产、森林等资源的损耗,以及排放的废弃物对空气的污染、农田的损害等问题。政治学关注农民的地位与选举权等问题。

可见,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实践中往往因为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偏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