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郁:一些学者认为学术应该是客观、价值中立的,不涉及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思想,否则研究就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学者总是在某种观念支配下处理文本;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是在文本阅读和制约中形成的。就这个互动过程的结果来看,两者逐渐契合。
欧阳康:我认为,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应该辩证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首先在于其研究对象的差异,因为自然无涉价值判断。马克思说:“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中,来判定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奴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生产的。”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活本身就充满着价值的分化甚至冲突,因此对社会事实的认知也就难以实现价值中立。一个社会有不同的侧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即使对于持同一价值取向的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价值大小和程度的不同。我们很难将其各种价值全面地展示出来。社会认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主客体自我相关”,指的是研究的主体和研究的客体自我相关,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自我相关”意味着,研究者在研究社会的同时,自身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与社会的不同方面实际上处于不同的价值关涉之中,由此,置身于同一社会中的人们会对其作出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同样是研究封建社会,你可以看到农民和地主在其中处于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地位。即便是学者声称置身事外来研究它,依然存在一个“你是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还是站在地主的角度来看”的立场问题。同样是研究商品经济社会,亚当·斯密研究的是这个社会如何能通过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他会强调资本家的作用,对他们持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但马克思、恩格斯从中看到的是无产阶级由于没有资产,而被奴役受剥削,成为雇佣工人,认为这个制度是应该被批判的和变革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立场,会对学术与思想上的争论得出非常不同的结论。
聂敏里:从解释学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研究者是不具有他自己的主观视角的,无不受到其特定的历史前见和社会前见的影响。任何一种研究都必然是从一定的思想立场出发的研究,但是它不可能单纯地囿于这种立场,而是必须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去从文本中寻求对自己思想立场的证据支持,采取向文本开放的态度,一旦在文本中发现了和自己原初的思想立场相抵触的证据,它就会主动地在“平衡的反思”中反过来对其原来所持有的思想立场予以修正。
学术与思想二者取得有效的平衡关系是学术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思想引领着学术,使得学术成为有思想关怀的学术,它提供根源于时代的最深切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导向;另一方面,学术又为思想提供坚实的事实基础,使得它是对人类历史与现实的清醒的审查,而不是主观的臆测,不至于迷失在自我意识的深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