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捷:多年前我从法国留学归来时,曾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叫做“思想退场,学术登场”,呼吁中国学术界由20世纪80年代曾表现出的重主义、重思想转向重学理、重文本分析。观点重要还是诠释文本重要?就我从事西方哲学研究近30年的体会而言,深感虽然思想的创见与经典的诠释这“两端”都重要,但事实上存在着各执一端的不同见解。就比例上来说,侧重于经典诠释的学者在数量上要远多于那些在重要的哲学问题上真正有创见的学者。一般来说,当代西方学术的“市场行情”是这样的:无论是对于原始问题还是对于文本诠释中的重要问题有真正创见者固然都应受到推崇,然而无大的创见却精熟于文本及其各种诠释的人也会有其生存空间,唯独缺乏文本依据却总想着“出语惊人”的所谓“创造家”难以找到雇主。
谢文郁:当人们强调学术与思想的不同时,其实是研究关注点的不同。学术要求文献的整理和考据。但是,这些文献是通过解释才进入学者的视野之中的。解释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不存在一种没有思想的学术。另一方面,思想阐发、思路追溯也需要借助学术和文本。思想是在语言中进行的。思想家在读书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思想的深度和方向都同思想者的读书活动直接相关。学术需要思想,思想需要学术,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过,两者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当一个人强调学术时,他的注意力在于文献本身;而一个人追逐思想时,他的注意力在于问题、论证和观念。
聂敏里:学术是深入到具体问题之中的、建立在严格的分析和论证基础上的思想探究。分析关涉材料与证据,而论证关涉逻辑与推理,从而将思想建立在牢固的、令人信服的思维过程之中。它追求的是思想的累积进步,而不是一种修辞学意义上的思想的情绪性反应,其理论前提是学术共同体内部充分有效的对话与交流,而不是诉诸个人的孤独沉思和灵感顿悟。学术的专业化关注的似乎是一些局部的问题,而不是一些宏大的思想命题,但恰恰是一个个小问题构成了一个伟大思想命题能够得以牢固确立的基石,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张志强:就学者个人的学术风格而言,当然有偏重思想,还是重视考据的差别。“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思想发乎性情,但若无学术功力加以深化,则空有美质,并不能真正成学;功力有余,却缺乏性情美质,不能对时代问题有所感发,不能对天地境界有所谓“神游冥想”、“歌哭不知何所从”之感慨体悟,一样无法成学。因此,性情必兼功力,思想必兼学术,才是真正的学问之道。
欧阳康:思想与学术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某些研究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学术”,在于其更多地强调研究的科学性、考据性、学理性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遵循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要求与规范。而所谓“思想”,则更多作为某种价值判断和意义探寻,包含着对问题的发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出路探讨等,对学术起着引领的作用。一般说来,真正的学术应该有一定的思想作为引领,而真正的思想也应该有学术作为支撑。学术与思想不应该是矛盾或者冲突的,而应是内在协调与融合的关系。
研究者在研究社会的同时,自身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与社会的不同方面实际上处于不同的价值关涉之中,由此,置身于同一社会中的人们会对其作出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