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精神引领学术与思想良性互动

以时代精神引领学术与思想良性互动

【编者按】学术与思想之争是中西学术史上诸多公案争议的焦点。近日,一篇题为“学者,请告别文人角色”的博客文章引发学界关注,该文强调学术方法的专业化与规范化,赞同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近年来,学术界屡现攻讦之举,或讽只会空发议论,缺乏扎实学术功底之辈;或讥只会做文本诠释,提不出深邃思想之流。其实,两种攻讦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准确理解学术与思想的关系必须将其置于时代背景和价值立场中进行考察。思想是学术的内在生命,学术是建构思想的肌理,二者皆本于学者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本期“学海观潮”邀请谢文郁、欧阳康、张志强、钱捷、聂敏里五位学者纵论古今中外的学术史与思想史,以期考镜源流,启发新知。

对话人

谢文郁 山东大学教授

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张志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钱 捷 中山大学教授

聂敏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谢文郁:学术与思想,是学者格外需要重视的两个元素,在中西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不同学者各有偏重。是提出有创见的思想重要,还是诠释经典文本重要?如何看学术与思想之争?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首先应将其放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我认为,学术与思想在回应时代性命题中虽两头分家,但仍将长期保持良性互动的关系。

当人们强调学术与思想的不同时,其实是研究关注点的不同。学术要求文献的整理和考据。但是,这些文献是通过解释才进入学者的视野之中的。解释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不存在一种没有思想的学术。另一方面,思想阐发、思路追溯也需要借助学术和文本。

谢文郁:学术与思想相当于中国思想史上的“学问”二字。“学”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指的是学术,包括文献整理、考据、运用。“问”指的是思想,强调问题意识、思想线索和观念创新。学与问本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自从有了陆九渊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说法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学与问之间是有张力的。

聂敏里:学术与思想之争在中西学术史、思想史上由来已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典学术史上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前者重视历史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和忠实性;后者则重视内在义理的发挥,强调微言大义和思想构造。演变到后世,又有所谓的汉宋之争,前者重视建立在丰富文本材料基础之上的思想诠解,后者则重视基于作者自己个人体悟的思想领会。这是中国古典学术史上就学术与思想、考据与义理所发生的研究方法上的分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