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学术是内在于思想言说当中的自律意识,所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根据、合逻辑,是思想言说必须遵守的自律意识,否则思想就缺少了公共性。但思想所持之故、所成之理,除去客观合理的意味之外,思想更需要遵循的是更高的正当性,这是思想打动人、打动时代和打动历史的力量所在。思想是内在于学术当中的主体性意识,“学贵乎有宗旨”,但切不可有门户。没有了宗旨的学术,不仅带来的是知识的碎片化,更导致知识的无意义,而这种无意义恰恰是脱离了思想的学术所带来的另一种效应:它总是以知识真理性的名义去质疑或消解一切思想主体的价值关怀,这是虚无主义的来源之一。因此,我们倡导用打动历史的思想引领出有宗旨的学术,用合情合理的学术支撑起打动人的思想。
欧阳康:所谓思想引领学术,其实是引领社会,因为真正的学术应该体现面向社会与时代的思想。我认为,今天我们的学术思想最应该关注的是中国道路与中国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以思想进步作为前提和引领的。要学会以复杂性的思维辩证地看待社会历史问题及其当代特点,这是今天的学术研究应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要看到社会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进程,每一个进步都可能包含着倒退,每一个倒退中也可能包含着进步的契机,不要以偏概全,更不能走极端。这里最关键是要搞清在历史的前进中什么样的倒退是不能接受的,从而努力克服和预防;什么样的进步是再困难也应该去努力争取和创造的,从而通过思想的不断超越而引领实践的持续进步。
每个时代的学者面临的时代问题是不一样的,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者所持的学术立场、思想关怀。当代学者在关注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个体健康发展这三个重要面向的时代问题时,都离不开正确的立场,既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关注共同的问题,也要保持国家民族的差异性、独立性;既要看到现实世界的价值碰撞,也要辨析哪些因素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研究者应该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高度,将思维认识逻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在学术研究中将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中国文明进步和个人进步整合起来。
记者手记
学术与思想之争在中西学术史上由来已久,持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被忽略的往往是每一次论争背后深刻的时代背景,不同时代的学者面临着不同的时代命题。
针对有清一代学术分野为埋首于训诂名物、繁琐考证的汉学,高蹈于空谈性命、讲求义理的宋学,章学诚主张“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文本材料是客观的,但基于不同的阶级立场与价值取向,得出的结论往往相左。例如,四书五经既可以支撑复辟,也可以托古改制。
学术与思想的良性互动必须建立在顺应时代发展、回应时代问题的基础上。当今学界,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学与西学互动,诸家之说,蜂出并作,各执一端,崇其所善。面对各种思潮激荡,如何辨别真伪,分清是非,判定高下,决非易事。从根本上讲,人类观念变迁有其内在规律,但这种规律归根结底要服从社会演变的规律,其本质是时代与社会变迁在人类观念中的集中反映。把握人类思想长河的历史逻辑与内在规律,必须将学术史与社会史结合起来,将学术发展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
学术与思想的良性互动,就是要发现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要,发现我们国家和民族最迫切的需要,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将富有深度的研究与引领时代的思想相结合,铸就具有历史深度和时代高度的优秀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