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路径
提高全党法治素养,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的法治事业关键在党,构建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也要注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现阶段要将全党的法治素养提高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将执政理念法律化、制度化,为构建中国特色法治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良好的法治素养,将使执政党对法治的尊崇内化为独特的人格和气质,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外化为自觉行动。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都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只有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显,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等人治文化才能消除。同时,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也才能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内涵与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取向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体现为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要调动群众参与热情,运用群众话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就要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各个环节中去,坚持做到联系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重点全面推进法律实施。在促进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法律实践活动也是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如立法、司法审判、行政执法等。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存在于法律实施领域,如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只有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才能提高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只有在法律实施中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才能真正树立法律的威信。有时,一个公正的法律判决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大幅提高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地位,使人们对法律产生尊敬和信赖;一个具体案件的不公正处理就是对公平正义的一次伤害,会降低人们对法律的信任程度。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法治文化,要特别重视执法和司法活动的示范效应。
加大法治宣传教育的阵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力度,构建全体公民法治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公民的法治宣传教育应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具体来说,包括推进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等的有机融合;利用网络平台与技术,构建网络法治文化,增强和扩大法治文化在网络领域的覆盖面和社会传播力;通过影视、戏曲、小说、故事、动漫、图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和反映我们所处时代的那些与法治文化相关的人或事,用文化的力量培育和构筑中华民族的法治精神;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刊物等社会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拓展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在全社会的辐射面与影响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