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不褪色  践行宗旨不停息

坚定信念不褪色 践行宗旨不停息

“要不是来了共产党解放军,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1929年出生的杨会春,这名芒棒镇张家村83岁的老党员,一直谨记是谁给了她“新生”,并用实际行动报恩,多年来积极帮助别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和热爱,用点滴付出彰显了一名普通农村党员的感恩之心。

慈母手中线 官兵脚上垫

在边防要地滇西腾冲,各驻腾部队会轮流收到一次上百双的手工鞋垫,有时还有几双千层底的手工布鞋,千针万线绣着各种精美图案,结实耐用。可他们却从不知道这些鞋垫出自何人之手。这成了很多官兵们心头的一个谜团。20多年了,送鞋垫和布鞋的人总是托人转交且要求匿名。在这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里,究竟是什么人还能这样不辞辛劳地默默纳鞋底送边防守军呢?

2012年7月28日,腾冲猴桥边防检查站官兵们在媒体记者的帮助下,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送鞋垫者是腾冲县芒棒镇张家村一位叫杨会春的老人,她是一位83岁的老党员。最近,大病初愈的她还在坚持缝制拥军鞋垫。检查站党委一群老兵被深深感动了,在“八一”建军节前派人专程探望了这位从未谋面的拥军妈妈,安排军医为老人检查身体,并给老人送去了一面绣着“千针绣出拥军大爱,万线结出鱼水深情”的锦旗。

杨会春从20多年前就开始一针一线为部队纳鞋底,白天忙着干农活,晚上就在灯下飞针走线。老人的邻居们早些年经常把家里的旧布送给老人做材料,后来看老人年纪大了,手工活太辛苦,又给她送来一台缝纫机。老人话不多,但手里总有活忙,每天只要一有空就开始缝。就这样,老人坚持不懈地缝制拥军鞋垫,积攒后又匿名转交到驻腾部队官兵手中。

  情系群众疾苦 彰显党员情怀

杨会春老人家庭清贫,所住的农家小院只有篱笆,院里和屋下的地坪是高低不平的泥地,低矮的三间瓦房三面砌的是土坯墙,中间房间用篱笆隔开,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整个家中唯一有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破旧的21寸彩电和一只电饭煲。但就是处于如此家境,杨会春老人不仅辛苦地养育了自己的6个子女,还在群众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1958年闹饥荒时,杨会春在已有3个孩子,每天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悄悄地把家里仅有的5斤粮食送给邻居,还说是公社转送的,自己一粒也没留下,自己的孩子只能吃野菜。2003年春夏更替季节,为预防流感,杨会春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买来中草药煎熬后挑着走村串寨送给乡亲们。钱不够,她把儿子买给她的新皮鞋偷偷拿回商店再三央求老板退了钱后换药,继续送给大家。2007年,腾冲明光等乡镇发生洪灾,杨会春捐献了自己准备的百年之后装殓的衣服鞋帽,表达她与灾区人民共同抗灾的决心和信心。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杨会春到茶园里给别人采茶,几天下来赚到50块钱,人却病倒了,她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硬是拄着拐杖走到村委会,请村干部把钱捐给地震灾区。2009年滇西干旱,看着村民们种下的核桃和油茶因缺水正逐渐干枯,杨会春不顾儿女劝阻,挑起水桶加入到村民自发的抗旱救灾队伍中。村党总支副书记说:“其实,那段时期她总是先保别家的苗再浇自家的水。”2011年,当听到芒棒镇坪田村因电线老化导致10户农户发生火灾的消息后,杨会春在全村第一个捐款,把省吃俭用留下来的50元钱捐给受灾群众。

心中有大爱 胸中念感恩

杨会春老人膝下6个儿女都已成家,现与二儿子住在一起。她的孙子杨新逵读大学时的学费基本上靠申请助学贷款和亲戚朋友资助解决。孙子毕业回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并立志要像老人一样一生为家乡做贡献。孙子参加工作拿到第一笔薪水后,回家拿了500元钱存放给奶奶,可杨会春老人却说:“咱们申请助学贷款,已经是沾了党和国家的光了,现在你领了工资要记得先把国家的钱还上,我在家里可以省吃俭用些。”

当问起杨会春老人,是什么让她能够这样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她说:“党培养教育了我多年,给我了新生,我就是想着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报党恩、报民恩。”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