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党性,重在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厚植为民情怀,纯正道德品质,保持清正廉洁。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不断涵养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高尚品格,有力引领了社会道德建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崇高的道德品质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载体,是铸牢对党忠诚的基础,是厚植为民情怀的动力,是保持清正廉洁的前提。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把纯正道德品质作为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立德、修德、践德,不断提升个人道德境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立心“明大德”。大德即政德,是“厚德载物”之德。明大德,就是要坚定信仰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政治立场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党员干部“明大德”,其核心要义就是理想信念坚定和党性原则坚强,必须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组织、党的事业,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坚决同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作斗争;注重加强理论武装,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到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始终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
躬身“守公德”。从广泛的社会意义上看,公德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的党,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这种公德观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初心使命,站稳人民立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职责,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敬业奉献、真抓实干,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担当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主动扛起千钧重担,化解最棘手的难题,倾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谋利造福。
克己“严私德”。修德,既要立意高远,胸怀“国之大者”,也要立足当下,从一言一行做起。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带头过俭朴生活,夜晚办公只点一根灯芯;朱德同志坚持同战士一道挑粮上山,没有半点军长的架子……这些革命先辈的事迹,正是共产党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生动写照。党员干部只有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才能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必须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远离低级趣味,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涵养良好家风、培育家庭美德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以自身的道德力量感染亲属、带动群众,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