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民航局网站发布了《关于2015年民航小机场补贴预算方案的公示》(以下简称 《公示》),2015年将有146个小机场获民航发展基金补贴,共计12.1113亿元,相比2014年,机场数量和补贴金额均有所增加。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表示,在150个尚未盈利的机场中,中小机场大概占据了一半。(12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180个,亏损的机场有135个,其中中小机场占了87%。在机场“吃不饱”的整体语境下,2013年有网上传言,江苏不少地市规定所属各单位每年包机出行的次数,甚至出台文件强迫下属单位包机出国出境考察,为机场“输血”。对此,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介绍,《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明确了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这一定位表明,机场首先要强调公益性,然后才考虑收益性。更重要是,一个机场的建设,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增加,城市面积的延伸和房价的增值等综合效应,这样的作用不能仅从机场亏损去作单向评判。
不可否认,如同地铁、公交车一样,机场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性作用,每一个机场的建设都可以让当地民众实现“就近乘车”,称之为民生工程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如同城市扩张过程中的“贪大求全”一样,机场的建设也不能盲目进行,否则就会形成闲置性浪费。这就要求,在进行项目立项时,要进行不含水分的可行性论证,比如,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开通航线的上座率等赢利指标,并对赢利的空间进行预估和评判。就像在进行一条新公路的建设立项之前,要对车流量进行测算,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评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若是为建设而建设,或者贪图“一地一机场”,形成区域间的恶性竞争,那么在机场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亏损的状况也会日益严重。
政府公共投入要考虑公益性,更要注重效益,如此才能避免资金的浪费而提升其效绩。然而,公共投入的效绩评估和考核,又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现实课题,从而也因之出现了建设领域极大的浪费。最常见的有大折大建,折而又建的城市改造和扩容,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短命工程和烂尾工程;在英、法、美,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的语境下,中国的平均建筑寿命仅有30余年,差距可谓明显;另一方面摊大饼式的做法,使得城市的扩张速度太大,大量的楼盘闲置之下,就会出现整体性的“空城”和“鬼城”。大拆大建和过度建设,不仅制造大量建筑垃圾、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政府投资的建筑还造成财政资金浪费。
时下,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甚至一些小县城,都不乏开公交、修地铁和开通城际铁路的冲动,修机场更是成为各地争夺所谓的“区域中心”的一张牌。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白永平坦言,目前全国部分机场规划和建设的确存在过度超前和闲置浪费的问题,有的地方为了争取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相互攀比,恶性竞争。各地政府间的这种“抢先”心理,也跟政绩冲动有着根本上的关系。
一个常识是,在运输量还没有达到有必要建造一个机场之前,就把机场建好,结果很少使用,也得不到足够的维修保养。这种闲置服务能力显然是资源的浪费。如果把这些资源用于其它产业,可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因而,在机场建设布局上要充分和国家高铁网布局与建设进度协调,高铁经过的地区,新建机场要非常慎重。若是为建而建的结果,势必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从某种意义讲,小机场大量亏损和数量不断扩容的背景下,暴露出了对政府公共投放效绩制度缺失的固有短板。要实现对小机场的真正扭亏,在“公益优先”的口号下,更应重视对政府公共投入的绩效评价,用科学规划和合理评价把好经济资益关,从而实现公益与效益的双丰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