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闭幕的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因而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什么是“新常态”
什么是“新常态”?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我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一词,来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新常态给人们观念上的首要冲击和改变,是中国经济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状态。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增长,从贫穷落后的状态,一步步成长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我们所取得的了不起的成绩。但是,这样的发展放眼全球,并不是一种常态性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全球只有13个。而更重要的,这种发展模式的代价是巨大的、不可持续的,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真正完成“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毫无疑问,快跑式的经济运行是不利于我们解决好上述重要问题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瀛台对奥巴马所说的,要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每年7%的增速就够了。而这却能给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留出较为宽松的环境。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会对我国今后很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概括,需要我们深刻把握:(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3)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