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领导干部守法要突破惯性思维(2)

强化领导干部守法要突破惯性思维(2)

误区四:混淆了行政经验与专业素养之间的界限。很多领导干部习惯于以个人的行政经验判断作决策,但由于受到专业背景、从政经历、能力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靠习惯、凭经验和个人喜好作决策、抓工作,以个人经历经验代替专业意见和民意,不能充分听取专家和民众的意见,往往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如在城市规划中,一些地方领导把自己当成了城市“总规划师”,真懂规划的专业人员反倒成了画图工具,出现了诸如山顶挖湖、山地修建百米大道等不懂常识的规划乱象。有的领导干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符合自己想法的意见就为我所用,意见相左的就“屏蔽掉”,“按需听取”,有的只邀请“御用专家”,只听取为自己“背书”的意见,等等。这种将决策咨询、专家论证、民意座谈等环节变成走过场,实际上还是拍脑袋决策、小圈子决策的做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味追求行政效率和集中决策,没有看到充分的民主和规范的程序对于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是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一定的人治思维,“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还没有真正形成法治的思维。

误区五:混淆了法律与权力之间的界限。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层级和边界思维,不尊重地区和部门的主体责任,没有从法治和规范的视角对自身权力进行界定,习惯于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权力边界。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全能政府”、大包大揽的观念和做法,认为领导就应该什么都管,结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有的喜欢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事必躬亲,管了很多不熟悉、不精通的业务,结果导致决策失误;还有的不能够充分信任下级,凡事疑虑重重,不敢放心、放权、放手,更不敢让下级大胆去闯、去试,结果不仅没有把事办好,还束缚了下级的手脚。“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不如白头(会议纪要),白头不如笔头(批示),笔头不如口头(命令)”的顺口溜讽刺的正是这种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对权力的界定不清晰,无限放大了自身的权力,没有自觉把法律和制度规定视作约束自身权力的“紧箍咒”,相反,却视作束缚手脚的“绊脚石”。

综合来看,出现上述思维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少领导干部还没有从思想上确立对法治的真正信仰,还没有找准自己在依法治国中的角色定位,还没有彻底根除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维,还没有打破重形式轻内容、重程序轻结果的惯性思维,还没有认识到权力的有限性和权责对等性,等等。领导干部要从这些法治思维认识误区中走出来,身体力行成为真正守法者,当好法治建设的引领者、带头人。

将法治红线贯穿工作始终作为一种基本的行政习惯。领导干部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自觉把法治红线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习惯。一要强化法治信仰,把宪法精神牢牢植根于头脑之中。要从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高度认识法治,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真正从内心敬畏宪法和法律。二要自觉加强法治素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和使用法律的能力。三要始终坚持依法办事原则,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坚决破除传统行政方式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基本的行政习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