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哥”是个普通消防战士,对他来说,“粪坑救婴”也是一次很普通的救援行动,但正是这种“普通”的职业精神感动了我们。我们中的多数注定是普通人,做不出什么壮举,但只要我们做好应该做好的事,社会就是温暖的。每个行业或岗位,都有与之相应的职业要求。警察维护治安、老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工人添砖加瓦、公务员为民服务……但现实中,职业精神也在不断遭受冲击,有一部分人甚至连自己的职业底线都守不住。在转型期社会,我们最需要并不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而是一个个兢兢业业、爱岗敬业的普通公民。
我们也没必要把“呐喊哥”推上道德神坛,塑造成典范、英雄供人膜拜。各行各业,人人都可以成为“呐喊哥”,人人都能传播正能量。这才是“呐喊哥”的真正价值所在
“呐喊哥”映衬救助通路狭窄
换言之,在关系生命安危的救助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黄金时间”,每拖延一秒钟就可能意味着一条生命丧失。基于这一责任和紧迫意识,“呐喊哥”无疑将救助生命的责任发挥到了极致。但一些堵路的车辆和行人,为什么看到打着“双闪”、鸣着警笛的消防车不主动避让?是避无可避,还是“麻木不仁”?可能都值得深究和诘问。去年3月2日,湖北省恩施市土桥坝一“三合一”场所发生火灾,恩施州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调集距火灾发生地1公里执勤点的官兵赶赴现场进行救援,由于交通堵塞、道路不畅,出警耗时11分钟,导致救援陷入被动。2012年2月18日凌晨,运送病患到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的救护车,被堵在路口(距目的地医院仅百米距离),虽然拉响警报,但依然通行艰难,百米距离成为生命“天堑”。此外,城市中消防通路被侵占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所以,在听到“呐喊哥”真情救助生命的无畏呐喊之时,是不是更应该反思?
一些人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有的甚至公然违法挪用、侵占消防设施;而城市车辆日益密集,也直接给各类特种车辆和公共救助行为造成阻滞。在不到4分钟内,“呐喊哥”充满真情的百余次呐喊,呐喊出来的是社会正能量,但呐喊出来的恐怕也有对公众救助意识的警醒。社会是公众组成的,公众救助能力直接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说不定哪一天,同样的事情就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以此及彼、换位思考,谁不希望城市救助通道畅通、市民百姓整体上公共救助意识提升呢?
在公共救助机制和应急机制上,不能仅靠政府有关方面单打独斗,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主动呵护我们的“生命通道”。不用“呐喊”也能自觉避让,不用“呐喊”也能一路畅通,这才是城市公众应急救助的本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