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总要求、总目标。然而基层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是工作的难点、攻坚点。
“最后一公里”问题表述的是一段距离,反映的则是一种隔阂,暴露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决裂。尤其是在惠民政策集结出台的新形势下,群众最痛恨的是政策始终在路上,实惠最终没有落在身上。因此,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走进群众、服务好群众,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好办法。
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不只是在空间上与群众拉近,更重要的是缩短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心灵沟通、情感交流,是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改变思想认识,深入群众,真情实意的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站在一块田地里,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倾听群众的所恨所怨所言,谨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办好每件事。同时以“三严三实”为准则来走进群众,把群众高看一眼,把自己看低一点,零距离接触群众,沾泥带土的走村入寨,到群众家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拉近群众。
在走近了群众,拉近与群众距离的同时,要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基层党员干部还得在农村这个大舞台里多加历练,成为一名“三通“人员,为群众解决多方问题。首先,做一名政策通,把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以及事关农村的各项政策学深吃透,以政策引导群众,推动工作,当好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纽带桥梁,当好明白人、宣传员,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其次做一名农事通,了解农时,精通农事,掌握产业技能,这样能够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的落实有正确的安排。再者做一名百姓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要基层干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提高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在面对群众利益引起的矛盾的时候,用好政策工具,讲清道理,耐心做好思想劝说工作、化解他们的怨气、怒气,切实为民着想、为民服务,当好百姓的服务员。
拉近群众距离,热心帮群众办事,做群众的问题百科书,沉下心、接了地气,就得扎牢“民声、民情、民意“这三根,以看得到的行动走进群众。把群众呼声当做第一信号,利用听取意见的机会,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了解群众心声,拜群众为师,从群众的经验中寻找思路对策,从群众的意见建议中发现金点子。并充分用好民情民意上报、群众诉求等平台为群众解决困难,用行动来践行“走马观花不如下马服务”,以行动来走进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是党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只有履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变作风建设,把群众放在心中,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才能践行好群众路线,拉近党群关系,不仅仅是走近了群众,更能走进群众最后一公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