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习近平高度重视农业粮食生产,在其著作《摆脱贫困》中,他就曾强调“粮食生产的发展将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有赖于粮食的供给。”2012年2月16日,时任国家副主席时,他就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致辞时表示过,“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2013年11月28日,在山东农科院召开的座谈会上他曾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
【解读】粮食连年丰收,为何还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三农经济研究专家曾业松指出,中国是有13亿以上人口的大国,一旦出现粮食危机,危及的不只是农业,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受影响的也不只是农民,而且是整个国家。如果依赖国际市场,受制于人,则经济政治风险更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研究员曾撰文指出,我们明确要求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这是综合考虑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格局、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等因素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促进农业发展:
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曾提出过“大农业”的概念,文章指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2012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就曾指出,“要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解读】“如何成功地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关键是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就是探索和开辟这条道路的历史”,著名学者胡鞍钢曾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深化农村改革:
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发展活力,是当前农村改革开放的核心。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曾指出,“要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表示,“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对中央工作部署,要准确领会政策要点和要领,不能随意解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
【解读】“改革开放是我国农村及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项继权指出,过去的十年,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农村改革创新一直在进行。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中央在农村先后实施了税费改革和综合改革,免除农业税,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可以说,改革的重点均集中在“少取”和“多予”,或者说是“减负”和“增收”。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和主题是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力。唯有突破一切阻碍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性障碍,才能激发经济和社会活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和制度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