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正在掀起“大众创业”热潮,瞄准经济“新常态”下不断涌现的各种消费、产业需求,新思路、新业态、新公司、新产品层出不穷。工商总局数据显示,从3月到10月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56%以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会议同时提出,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实现稳增长需要稳投资,其中互联互通,指各地之间通过公路网、铁路网连接而派生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互联网、电商、信息消费、创意文化产业等,都派生出新的投资机会。
更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1400家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加工摊点关停、42公里绿道建设以及全城的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行动,正在让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的临城县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的同时,曾经困扰该县的烟尘、雾霾正在消散,年空气二级优良天数已接近200天。
临城县的变化只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多地方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过往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地方、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为我国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提法,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发展态度。”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新常态”下的发展,将不再只有枯燥的GDP数字,而是更加注重百姓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与生存环境。
明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正式实施。眼下,各地、各企业正在对照法律做好宣传落实工作,在做好对存量产业中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同时,对于增量产业各地招商部门也加大择优力度。
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可以预见,随着绿色低碳型新常态的确立,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与人们自身的“心常态”相互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