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森、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褚平、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等专家及企业界代表,日前在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新常态下民营经济新发展”研讨会上,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民营企业如何适应新常态健康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彭森:认识新常态 促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中央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基本特征,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先后出台定向降准、非对称降息、定向再贷款和结构性减税等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已逐步形成了稳增长的政策体系,收到了效果。中央领导特别强调,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跨越“三期叠加”阶段的根本出路是改革创新,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可以说,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改革开放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的重点任务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倒逼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企业总数中的90%以上,整个城镇就业的80%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投资总量的60%以上,整个税收的50%以上都是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贡献的。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明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同时,特别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领导非公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这从政治上进一步肯定了民营经济的地位。
从民营经济的投资情况看,现在年均民间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5万亿,增长到目前每年20多万亿;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民间投资从48%上升到65%;近几年,民营经济投资增速一直比国有经济高4-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国有投资16%,民间投资是20%。总的来看,民间投资的环境有所改善,民营企业的信心有所提振,民间投资增长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激活。但是,也要看到民间投资增长速度下滑还是一个事实,民间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仍然不高,民间投资在许多领域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为什么是这个情况?我想有这么几条原因:第一,行业垄断阻碍了民间投资的步伐,这是影响民间投资的最大的制约因素。民间投资仍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第二,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也是影响民间投资信心的重要因素,民间的投资、民间的资本对于宏观形势更敏感,在当前经济下滑、PPI长期负增长情况下做出一些比较审慎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融资困难增大了民间投资的成本,长期以来,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一直是制约民间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投资的重要原因。国家发改委报告民间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上浮比较多,最多的上浮30%,民间借贷年化利率高达25%。第四,政策滞后制约了民间投资的发展,这是制约民间投资的老大难的问题。
现在,民营企业发展充满了新的机遇。具体来说,有三个机遇:一是改革的红利,二是创新的机遇,三是结构调整的空间。关于改革的红利,改革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现在中央、国务院方针很明确,要通过加快改革、深化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来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潜力,比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垄断行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二是创新机遇。国家已经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中国经济虽然处于世界经济前列,是工业大国,但是远远不是工业强国,很多产业处于世界中低端,传统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确实不可持续,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这是一场战略性、结构性、创新性的调整,要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提高中国产品和服务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中央决定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400亿,估计可拉动10倍以上的社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去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10万亿,同比增长了25%,网上零售额1.8万亿,增长35%,同时电子商务物流每年增长50%-60%。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竞争比较充分,政策比较宽松,市场环境比较好,是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机遇。
三是结构调整的机遇和空间。结构调整既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有地区性结构调整。近年国家大力推进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一方面为我们国家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民营经济确实大有希望,特别是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当前大的改革的浪潮下,在当前中央一系列政策环境下,希望民营经济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越来越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