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民营经济将迎来发展新机遇(3)

新常态下民营经济将迎来发展新机遇(3)

刘迎秋:未来8年中国经济增速不会低于7.5%

刘迎秋认为,未来一个中长时期内,至少未来8年左右,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虽然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平均而言不会低7.5%,很可能在7.5%甚至8%以上。他提出了七条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30多年经验及其收敛趋势。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虽然经济增长仍然有波动与起伏,但高低差距逐渐缩小,高增长与低增长的连线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收敛于7.5%的水平之上。即使从趋势线角度看,其收敛点也是在8%以上。

第二,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差距。我国基尼系数虽不是世界最高的,但确实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联合国提出的0.40警戒线。尽管从道德学角度讲,收入差距大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收入差距的存在却是发展的机遇。收入差距有多大,经济增长的空间就有多大。

第三,地区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地区收入差距。西部比中部落后、中部比东部落后,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差距,从经济发展和增长的角度看,是一个后进追赶先进、低收入追赶高收入的过程,从而地区收入差距又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

第四,人口红利。按社科院蔡昉研究员估计,到2016年我国传统人口红利将消失。但要看到,传统人口红利虽然逐渐消失了,新人口红利随之很快产生了,主要是每年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要走上工作岗位,从而会形成新的高智商劳动人口红利。这种新人口红利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支撑力量。

第五,工业化后期的城镇化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20%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44.9%,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有测算指出,城市化率30%前为起步期,30~70%是快速发展期,71%以上是平稳发展期。城镇化的大幅度加速,改变的不仅是人口结构,而且是消费结构,继之是产业结构。所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与大升级。在城镇化率达到70%之前,这个加速过程将一直存在。

第六和第七个支持我国潜在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因素就是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改革开放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高度依存。国际市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国。虽然明年外部市场还不那么宽松,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的出口需求,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在总量上则不是很低的,特别是在全球各国对中国制造的优质产品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条件下,这种依赖本身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支撑作用。

下一步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就是要找好着力点,要有新发展,就要有新选择。着力点应是“三创”,即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TMD)。一是要花大价钱力促企业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技术的单体创新向联合创新的转变。二是要下大功夫勇探市场创新。要培养和尽快形成互联网思维,要将信息与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生产与营销,并由此把不能变为现实。三是要下大决心探索发展模式创新。要从小处着手,变多元化为专业化,将分散化上升为集中化,构建加工工业生产主体与市场营销组织主体间的大规模合作与联盟。

陈泽民:新常态要更注重质量和效率

什么叫新常态?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认为,新常态就是我们面临新的转折期,新的机遇期。前30年改革开放,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成功了。但是只注意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了教育、幸福的指数、文明的指数、生态的指数、环保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这些已经成为前进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在新的改革、新的机遇期,不要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得那么快,可以稍微慢一点,但是要更加注意质量和效率。以前经济增长速度有虚假成分,数字有泡沫,相当一部分经济增长成果没有用到人民身上,而是搞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腐败工程,做了无用功,人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GDP的增长不代表幸福指数的增长,文明指数的增长,也不代表生态指数的增长,所以我们不要再单纯追求GDP,而要追求人民幸福指数的增长。让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有创业的勇气、信心和条件,最后实现国家强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