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毛泽东战略思想(49)

深入学习毛泽东战略思想(49)

——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1周年

[181] 《论语·卫灵公》

[182] “四大自由”,指在土改后的农村中允许农民有借贷、租佃、雇工、贸易的自由。

[183]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社的两次谈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0页。

[184] 详见张文木著:《印度国家发展及其潜力评估——与中国比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18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

[186] 详见《土地改革:印度国家发展奠基中最大的政治“豆腐渣”工程》,张文木著:《印度国家发展及其潜力评估——与中国比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187] 《英国外交部备忘录》(1949年8月19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18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07页。

[18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0页。

[190] 转引自费·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191] 《斯大林同志同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的会谈记录》(1945年12月30日21时),参见[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19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4页。

[1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54页。

[194] 参阅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上册,1998年,第304页。

[195] 据《新京报》提供的研究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失地农民约4000万。2009年,政府获得1.5万亿土地出让金,2010年全国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达2.9万亿,同比增长106.2%。2010年外出和在本地从事非农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24223万,其中外出农民工由2005年的9809万增至15335万,全国工会会员中农民工也占8855万,在城市里从事苦脏累险工作的70%以上都是农民工。调研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16~25岁的41.4%没有承包地、36.4%没有宅基地;25~30岁的35.4%没有承包地、33%没有宅基地。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只占8.8%。只有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而老一代农民工的比例为13.3%。《国情调查专家称我国失地农民约4千万 愿回乡民工不足1成》

[196] 广州日报 2011年2月20日载,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樊纲表示:用各种方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在城里待下来,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樊纲表示,工业化进程根本核心是劳动力转移,按目前分析数据,如果计算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劳动力,至少有30%~35%的劳动力是农民劳动力,尽管他们的收入目前仍在增长,但其收入也只是农民工的一半,照此不应出现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的情况。“但现在,确实出现了劳动力工资上涨的情况,如何解释这个悖论?”他说,此悖论反映了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也就是我们的城市化率大大低于工业化。工业化率步速快,但城市化率低,劳动力进城了,把老人孩子留在农村。他表示,用各种方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在城里待下来,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中国改革研究院(海南)院长迟福林更直接表示:“总的看法是:‘十二五’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应当做得到,也有条件做得到。”“‘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应当作为‘十二五’城乡一体化的重大突破。”参见《十二五期间资本的重点攻击目标》,载《时代与思想评论》2011年第1期。

[197] 《记者调查发现南京郊区农民不想种地盼拆迁致富》,来源:2011年02月10日《新京报》

[198]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第二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9页。

[199]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8~469页。

[200] “怎样解决住宅问题呢?在现代社会里,解决这个问题同解决其他一切社会问题完全一样,即靠供求关系在经济上的逐渐均衡来解决,但是这样解决之后,这个问题还会不断产生,就是说,一点也没有解决。社会革命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不仅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而且也同一些意义深远的问题有关,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消灭城乡对立。”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5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