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1周年。据毛泽东的保健医(任期1949.8-1953.11)兼生活秘书、今年90高龄的王鹤滨老人回忆,毛泽东一生很少为自己祝寿,但在1952年(中国农历龙年)的12月26日主席60寿辰时,他在中南海摆了一桌两人的生日宴;1964年(中国农历龙年)12月26日主席72寿辰时,他在人民大会堂小宴会厅摆过一次三桌的生日宴,宴请全国的劳模代表。今天,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1周年之际,重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两度龙年生日宴逸闻,人们可从中领略到一代伟人的宏大胸襟与共和国情怀。
1952年12月26日主席60寿辰那天,中午开饭前,王鹤滨医生发现,主席的餐桌上没有他平常吃的二米饭和炒菜,但多了一盆汤面,桌上还摆着两个盛着红葡萄酒的小酒杯。王鹤滨不解地问主席的厨师:“今天是主席的60寿辰,餐桌上的另一支杯酒是给谁准备的?”厨师说:“我也不知道”。不多时,主席来到餐厅。进了餐厅,主席拿起一支杯酒对王鹤滨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王鹤滨拿起另一支酒杯对主席说:“祝主席身体健康!”随即与主席碰了杯。主席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可以吃汤面行吧!”说着,主席拿起一个碗就要给王医生盛面,王医生急忙接过主席的碗,先给主席盛了一碗汤面。主席说:“祝寿不会使人长寿,对吧!人活百岁就很不得了喽,哪有什么万岁呀!”主席说完,自己也笑了起来。
1953年1月初王鹤滨医生陪毛泽东主席在雪后的中南海散步
王鹤滨老人说,“在担任主席保健医的4年多时间里,主席只在1952年生日时举杯庆生。可这次主席60寿辰,竟如此简单。”王鹤滨老人说到这里,我注意到他的眼中已有泪水闪现。王老放慢了语速说:“我与岸英同志很熟,1946年岸英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时,我就为他检查过身体,1950年10月岸英同志赴朝前还特意与我话别。主席的60寿辰,本应是岸英同志给父亲祝寿,可那天却是我替毛岸英烈士喝了那杯酒。”王鹤滨老人的故事还未说完,我看到王老已在轻揩热泪。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72寿辰,那天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小宴会厅里安排了三桌生日宴招待劳模。据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主席很重视那次宴请劳模的名单,就连哪位劳模坐在哪个位置上他都有安排。这天下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散会后,陈永贵第一个被周总理叫住:“今晚你不用到大灶吃饭了,跟我来吧!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接着,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又分别通知董加耕、邢燕子、王进喜、钱学森等四位劳模留下,准备出席主席的生日宴。
1964年12月26日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与劳动模范陈永贵、董加耕在休息室等候
那天出席主席生日宴的还有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各中央局负责人,北京市市长,以及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40余人。大家进入小宴会厅后不久,毛主席面带笑容健步走来,人们纷纷向主席致意。毛主席微笑着与大家一一握手。主席最先握手的是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之后,周总理将大寨支书陈永贵介绍给毛主席,主席双手握住陈永贵的手说:“永贵好啊!”陈永贵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捧着毛主席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生日宴前,毛主席接见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大寨支书陈永贵(邢燕子在陈永贵左侧)
生日宴前,毛主席接见导弹专家“全国劳动模范”钱学森和知青模范董加耕
根据主席审定的桌次安排名单,主席的右侧是陈永贵同志,主席也向陈永贵示意要他坐在自己身边。但陈永贵觉得这样坐有些不妥,就对主席说:“还是让给年轻人吧。”于是,50岁的陈永贵就与24岁的邢燕子调换了位置,而坐在主席另一侧的是与邢燕子同岁的董加耕。
主席生日宴主桌(左起):陈永贵、邢燕子、毛泽东、董加耕
生日宴开始,主席举起酒杯说:“今天既不是祝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三同”(干部下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科学家、解放军,今天不光是吃饭,还要谈话嘛!”
席间,主席不断给坐在他左右两边的知青董加耕和邢燕子夹菜,一边夹菜一边说:“你们年轻,农村来的,多吃一点”。陈永贵则一直凝望着主席,很少动筷,主席见他有点不好意思,就热情地说:“永贵,吃菜,吃菜嘛!”主席随手将一盘菜端到他面前,还为他夹了一筷子。同时,主席也请大家动筷夹菜。毛主席对陈永贵说:“你是农业专家噢!”陈永贵没大听懂主席的湖南话,只是连着点头说:“嗯,嗯”。主席知道他没听懂,就又重复了一遍。周总理在一旁向他解释,陈永贵连忙说:“不,不,我不是农业专家!”主席得知陈永贵已经50岁时,风趣地说:“噢,五十知天命喽!搞出一个大寨来很好。”主席还问起了大寨的情况,同桌的北京市长彭真对主席说:“永贵同志今天上午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讲得挺生动,代表们反应强烈。”
毛主席又对钱学森说:“你是导弹专家,依靠你们,使我国的原子弹【注】早日爆炸”。钱学森听罢忙立起身,恭敬地说:“我不敢称为专家,距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差得远哩!”接着,主席又对大家说:“王进喜是中国工业的带头人”(1964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超过了600万吨,在第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王进喜代表全国工人发言)。主席生日宴即将结束时,主席告诫劳模们:“有了成绩,不要翘尾巴。翘尾巴不好,做出一点成绩不要翘,做出两点、三点、四点成绩也不要翘”。对于主席的告诫,劳模们纷纷表态说记住了。主席满意地说:“好,好。”历时两个多小时的主席接见与生日宴结束了。董加耕、邢燕子、陈永贵、王进喜、钱学森等劳模们依依不舍的与毛主席话别。
时光似箭,50年飞逝而去。不过当年出席主席生日宴的劳模们的事迹,至今依然没有褪色,依然在对1964年12月以后出生的共和国后人产生着影响。2008年《新华日报》创刊70周年的“回访风云人物”专栏,36岁时为毛泽东主席守灵七昼夜的董加耕榜上有名;2009年王进喜、钱学森、邢燕子入选“感动中国人物”。而这三位劳动模范的入选,是否还应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们都没有忘记主席当年在生日宴上的告诫和他们对主席告诫的身体力行的承诺。
【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列强的核讹诈,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1957年1月国家成立了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国核武工程最高机构——中央专委。1959年6月莫斯科撕毁协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后,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决定,削减其他科研项目,集中一切力量把原子弹研制出来。在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委领导下,参与核武工程的军地科技人员,及全国多个部门的齐心协力与攻坚克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晚,周恩来总理激动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周总理的这张充满自豪、自信、智慧的经典照片的背后,是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决策,领导中央专委研制我国核武器的2500多天的日夜操劳与禅精竭虑。
1964年(中国龙年)10月16日,中国罗布泊的一团巨大的蘑菇云承载着一个中华民族一百多年不曾屈服的信念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升起,只是那一瞬间,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在为这团神圣的蘑菇云而改变。如果说朝鲜战争使西方列强真正意识到人民中国的必然崛起,那么正是中国核爆的耀眼闪光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饱受磨难,历尽坎坷的中华民族已经步入世界强国的行列。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氛围之下,同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摆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龙年生日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