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打补丁”,创新才立得稳走得远

上海:会“打补丁”,创新才立得稳走得远

摘要:任何创新都不是孤立的创造。它不仅在自己所在的产业链条中有利益,也是社会生态中的一方。一旦整个社会、行业生态被搅乱、破坏,又不好好查漏补缺、勤打补丁,这样的创新终究是有害的。

最近,出租车市场的搅局者互联网打车服务,以滴滴打车新推的“专车”服务为代表,就又遇到了“麻烦”。12月初,为探访黑车整治情况,22名上海市人大代表进行了自费暗访。在24日的专题情况报告会上,当有代表提到滴滴专车是否属于黑车时,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杨小溪明确回应:是黑车,营运不合法。

与此同时,此前亮点颇多的铁道部订票官网12306“新政”也遭遇“信任危机”。先是乘客抱怨因为预售期延长,加上有改签权等可被“囤票者”利用的因素,不少高峰时段的火车票早早被秒杀完毕。后有“黄牛”爆料:由于新政、“抢票神器”、高速宽带助力等各种因素叠加,一些同行的收入比往年上涨了不少,“感谢新政策,我们的生意提前热起来了”。上周末,网上出现“12306网站用户信息在互联网上疯传”的报道。好在经12306官网核查后发现,网上泄露的用户信息实为经其他网站或渠道流出;赶紧“郑重提醒广大旅客”:“不要使用第三方抢票软件购票”。

以上两个例子生动地启示了:创新有时确实很美。正如能成功打到车、抢到票的人,无论是出于获得极大便利时的欢欣,还是出于能活用上“领先技术”时的自豪,大都会忍不住点赞,并将其美好体验分享给他人、广而告之。但任何创新带来的影响也是多面的。即便时至今日,我们可能也才发现了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对于它的后续影响,市场各方利益相关者、市场规则监督管理者不仅要密切关注,还要勤打补丁、会打补丁。

就拿滴滴打车来说,不能因为符合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暂时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就觉得自己“横”了。与出租车市场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具体的管理办法当然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新情况及时地作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完善。但这并不表示滴滴打车本身的做法、服务就完全无懈可击。不能躺在“创新者”、口碑的光环下自鸣得意,忽视市场上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为何打车软件流行后,马路上空转的出租车少了不少,但越来越多急于用车的人发现车不那么好打了,高峰期打车更不好打;驾驶员开始习惯于“挑乘客”,什么都以自己能赚多少为先,赚“少”了还有情绪。对此,被挑、被耽误的乘客,站在路边迟迟打不到车的人自然愤懑。以至于“出租车到底属于公共交通吗”、“它到底该在我们的城市快速交通中有所承担吗”一再成为话题。问题就出在,打车软件的出现,至少到目前为止,它并没有在出租车市场上做任何增量,从局部乘客获得的便利注定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乘客被冷落上的。对于一些不会使用App的人群,当然可以鼓励他们“跟上时代”、“分享创新红利”,但如果是一个想在市场上有长远发展的企业、创业者、创新者,必须把公众利益放在心上,对技术可能导致的外部效应、负面影响保持高度的敏感。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加分项,更是一份责任,是任何一个创新者必须练就的内功。“打补丁”从来不丢人,会“打补丁”、有勇有谋有公心地“打好补丁”的创新者,才会受尊重,才能走得更远。

正如“数字鸿沟”不具有天然的优越感,它是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创新、颠覆多少存在某些破坏力,但是我们的创新者最不能取的态度,就是“我会破坏我光荣”。

任何创新都不是孤立的创造。它不仅在自己所在的产业链条中有利益,也是社会生态中的一方。一旦整个社会、行业生态被搅乱、破坏,又不好好查漏补缺、勤打补丁,这样的创新终究是有害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