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年钟声,欧元区迎来第19位成员——立陶宛。继波罗的海邻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之后,立陶宛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
观察人士认为,立陶宛加入欧元区相当于对欧元投了“信任票”,尤其是在欧洲经历了债务危机后,体现了欧元区外围国家对欧元的信心,表明欧洲经济一体化继续前行。
(图片说明:2015年1月1日,在立陶宛维尔纽斯,立陶宛总理布特克维丘斯(左二)和爱沙尼亚总理罗伊瓦斯(右一)等合影。当日,立陶宛正式加入欧元区。)
对立陶宛而言,加入欧元区,背靠大树,获得保护伞,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立陶宛总理布特克维丘斯在致辞中说,加入欧元区不仅意味着经济和政治安全,也意味着立陶宛可以更加快速地发展经济,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他表示,坚信立陶宛能够让欧元大家庭更加强大。
在近年的俄欧对话中,立陶宛力挺欧洲立场。乌克兰危机后,立陶宛对自身安全越发担忧,进一步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呼声日渐高涨。事实上,在刚刚加入北约和欧盟之后的2006年,立陶宛就已申请加入欧元区,但由于通胀率不达标而未获通过。
2007年,时任立陶宛总理的基尔基拉斯表示希望立陶宛于2010年或2011年加入欧元区。然而他的理想风帆却被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吹断了桅杆。2009年,立陶宛经济下滑15%,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2%,失业率达18%。
就此,立陶宛政府采取了紧缩政策。2009年至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立陶宛削减的公共开支相当于GDP的12%。2011年至2013年,立陶宛GDP增长分别达5.9%、3.6%和3.3%,成为欧盟国家中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加入欧元区的号角再次响起。2013年1月,就职仅一个月的现任总理布特克维丘斯表示,立陶宛要在2015年加入欧元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