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元旦前后,全国多地难得连日晴朗,雾霾一扫而光。在这样的小春天气里,浑身上下总有一股股暖流在涌动、在升腾。
温暖,不仅来自天气的晴好。回眸刚刚挥别的一年,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从国家层面来说,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清风扑面,反腐倡廉力度空前,依法治国角声嘹亮;从个人层面来说,腰包更鼓了,生活更好了,办事的“门槛”降低了,这样那样的“限制”也少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变化、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人们感受到生活在改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平添了对未来的期许,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念。
感叹成果的辉煌,沐浴时代的气息,脑海中总会涌现一张张真诚朴实的脸庞,闪现一个个温润心灵的瞬间。就在20多天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搬迁,为工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一个月前,上海法官邹碧华倒在工作第一线,为司法改革呕尽了最后一丝心血;半年多前,安徽教师朱长海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救跳楼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却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部位,给人们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他们的人生或许平凡、生命或许短暂,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短暂中蕴藏着永恒。正是这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坚忍牺牲,把个人生命与时代潮流交汇起来,将人生旅程与时代进步融合起来,诠释着时代的精神风貌,矗立起时代的精神丰碑。
成就的背后浸透着汗水,繁华的背后凝结着艰辛。这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更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发生着、演绎着。为了穷乡僻壤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改变命运,有多少乡村教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扎根乡村播撒知识的火种;为了城市的亮丽、街道的整洁,有多少环卫工人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洒扫不辍;为了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兴旺,又有多少农民工告别家园、背井离乡,在烈日暴晒下挥洒汗水。或是辛勤耕耘的农民,或是奋力生产的工人,或是拼搏攻关的科技人员,或是坚守本职的公职人员,岗位不同、职业有别却有共同的名字——人民。没有华丽的语言、动听的口号,有的只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诚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更是梦想实现的动力源。推进改革深化、推动依法治国,无论是涉险滩、闯难关,还是啃“硬骨头”搬“绊脚石”,抑或是拍“苍蝇”打“老虎”,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强力推进,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刻理解、广泛参与和倾力支持。因此,人民应该得到尊重,他们的权益必须得到保障维护。然而,现实中有人往往说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并不尽然甚至相反,将人民视为一种空泛概念者有之,对人民不屑一顾者有之,把自己摆在人民之上者更有之。实际上,审视那些贪腐官员,为何会在歌舞升平中迷失、在灯红酒绿中堕落、在金钱美色中腐化,最终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再想想看,农民工的讨薪之路为何坎坷艰难,一些群众利益受损时为何投诉无门,司法不公为何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对人民群众缺乏敬畏。忘了自己是谁,不知道该依靠谁,更不清楚到底为了谁,必然对人民的呼声置若罔闻,对人民的诉求无动于衷,对人民的苦痛麻木不仁。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不光是对人民的由衷敬畏、对人民功绩的高度赞扬,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提点与警示。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三期”迭加,还有很多险滩要跨、难关要闯,尤其需要将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敬畏人民镌刻在心灵上,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说到底,就是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努力 “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