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新常态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新常态

——写给2015

综观2014年中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有这样两个视角不能忽视:一个是“反四风”。在此背景下,整个演出市场呈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低迷甚至是萧条,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得到2014年演出产业的相关数据,但民营演出商的长吁短叹和舞台演出制作公司倒闭60%以上的实情,已经使得演出市场萧条成为业内人士共识。在艺术品市场,且不说画廊市场的持续低迷,即便从上亿元鸡缸杯炒作的“阳谋”到拍卖市场的调整来看,整个市场的复苏还需要2至3年时间。对此,业内人士的分析进一步表明,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未来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开年之初,人民日报一篇《领导干部不要到艺术家的盘子里抢肉吃》的评论,以朴实的大白话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告诫寻租的权力要远离文化市场。

第二个视角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众所周知,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从来都和经济发展保持密切联系,无论是上世纪2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给美国文化产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还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济领域的“感冒”从来都会引起文化经济领域的“喷嚏”,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滑坡,眼下文化市场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现象是在整个国家战略主动调整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可控的。快速增长多年的文化产业也需要“歇一歇”,比如说,2014年电影市场票房虽然近300亿元,电影银幕达到2.36万块,但缺乏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分析,亮丽的数字有何意义?

上述例子和分析,并不是要唱衰文化产业,恰恰相反,2014年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的新常态或新常态的端倪,这表明2014年中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正处在质变的前夜。诚然,将文学表达词语“前夜”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显得有点神经质,但它为我们描述2015年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可能发生的嬗变提供了一种思辨的空间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因为被媒体称为“改革元年”的2014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标杆性的年份——十八大以来政策红利正在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推动着整个中国包括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和演变逻辑。这种轨道和逻辑简言之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再是一种文本修辞而会有新的突破;文化产品的生产不再唯资本马首是瞻而更符合艺术生产的规律;文化产业发展更符合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要求;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会有更多的实绩等。

这既是我们对2015的期许和向往,也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对2015的展望与凝视。

适应新常态:

找寻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增长动力机制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一种血脉相依的关系,但从其发生、发展的机理来看,因文化本体价值规律的作用,文化产业发展又有某种程度的延后性。因此,从时间角度看,2015年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第二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2014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时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节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就是新的增长点之一。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