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需要新常态
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这不仅为完成“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任务赋予了新内涵,也为“十二五”规划的总结提出了新要求。
有意味的是,在2014年末,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揭晓。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研究领域首次举办的专业性评奖,以2009年至2013年期间的400多篇论文为评选对象,依据政策推动程度、产业发展指导程度、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选题难易程度五个指标,在初选82篇论文基础上评选出20篇获奖论文。通过这次评选,我们发现,这些获奖论文以及没有获奖的论文见证了5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了5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成果,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
由此,我们认为,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启动之年,不管是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还是文化产业规划研究也需要一种“新常态”——新思维、新视角、新范式。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能不冷静地指出,近年来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还缺乏原创性,鲜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范式,特别是在文化产业规划研究和规划文本设计方面,从概念到概念抑或概念大于形象,缺乏实践操作性,缺少市场调查,缺少规划设计理念的积弊,造成了规划文本不接地气、规划项目不能落地的后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有甚者,把规划当成生意而不是研究,把学术演讲当成广告而不作思想传播,可谓谬种流传,贻害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正如文化部部长助理刘玉珠在首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揭晓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如果理论没有和实践相结合,这是一种盲目的理论;如果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种理论研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取势借力,一系列国家战略为2015文化产业提供了可期待的发展前景和转型升级的路径;蹄疾步稳,互联网经济浪潮为跨界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生成与壮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且行且珍惜,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新常态。
让我们共同期待2015文化产业的新常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