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涵盖清远市城市发展重点的五大核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清远市政府批复。这一控制性规划方案,以降低城市核心区开发强度和加强配套基础设施为重点,将成为今后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行政审批的重要依据。(1月8日《清远日报》)
城镇化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节奏。而城镇化带给我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拥挤,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或者叫做“城市病”,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比如水资源变得日益紧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热岛效应”的城市越来越多等等。这些“城市病”的存在,虽然有其客观必然性,但终究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困扰,甚至已经到了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幸福感受的程度。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打造“宜居城市”的口号,而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显然是应该少些“城市病”,甚至是没有“城市病”的城市。换句话说,“宜居城市”首先要是“健康城市”,如果连“健康”都没有,又何谈“宜居”?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已经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这几年才提出了控制超大型城市的发展规模,大力发展中小城镇的城镇化思路。但这只是中央政府在城市化大背景下的一种“大规划”,而具体到每一个城市,还需要自己因地制宜,制订更具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的“小规划”。
此次清远市公布的城市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属于这样的“小规划”。该规划方案包括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降低开发强度;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抓住了当前城市规划的关键,值得肯定与期待。越靠近城市的中心区域,发展就越成熟,地皮就越金贵,导致开发强度也就越大,直接的表现就是楼房越盖越多,越盖越高。
这样的结果是政府通过卖地获得了不菲的财政收入,开发商通过卖房也赚得盆满钵满,而一些市民也如愿住到了城市的中心区,但整座城市的生活舒适度却被严重拉低,离“宜居”的目标也越来越远。降低开发强度之后,楼房的容积率将比原来更低,整个城市也就显得更宽松,更从容。
让城市更加宜居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增加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增加社区公园、学校、肉菜市场、公园绿地、垃圾收集点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基础设施配套的建设,将很好地解决附近居民孩子上学,老人锻炼,日常买菜、购物等问题。客观上也减少了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窝蜂往一处挤,进而让城市变得更加拥挤的弊端。
“宜居城市”要给自己留足“呼吸空间”,充满局促感与紧迫感,让人“呼吸困难”的城市,只能奢谈宜居而无法真正实现宜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