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涵及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涵及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起源、本质、性质、类型、职能和命运等根本问题,构筑起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国家问题的指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内涵及其现实价值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期“学海观潮”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国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国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国家总是与一定阶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超阶级和超民族的国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而国家之所以如此,“是在我们以后将要阐明的已经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阶级是通过每一个这样的人群分离开来的,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德国的理论家们对此一窍不通,尽管在《德法年鉴》和《神圣家族》中已经十分明确地向他们指出过这一点)。”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在阶级产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的统治。正是阶级的存在、阶级斗争的存在,才使国家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力量。当今世界,国家的阶级本质依然没有改变。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保持着强大的国家机器,这一机器一方面要对国内威胁到统治阶级利益的阶级保持着高压,另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甚至压制。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拥有庞大的机构和先进的手段,这就是为了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和美国的国家利益的。

国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国家具有一般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即具有维护社会发展的基本秩序和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国家具有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家必须起到缓和或者降低社会冲突的作用,使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至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其二,国家必须起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国家动员社会力量,达成一定社会共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难题;其三,国家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起一种运行的规则和秩序,这种规则不断潜移默化于人们心中,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可以降低。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再强调: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第一,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第二,政治权力在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或者它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发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加快速度。或者它违反经济发展而发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去少数例外,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国家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履行其社会职能。

承认国家的社会性正是与承认其阶级性相一致的。国家的阶级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的。在阶级社会中,国家的阶级性起着决定性作用,阶级性决定着社会性。同样,社会性又补充着阶级性,离开了社会性,阶级性就会失去其基础。国家的社会性归根结底是为其阶级性服务的。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