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出租车罢运,出租车领域深化改革路在何方?(2)

沈阳出租车罢运,出租车领域深化改革路在何方?(2)

滴滴专车快的专车引发出租车罢运为哪般

打车软件让打车成了“竞拍”,谁出钱多就载谁,不仅损害了更多乘客利益,也损害了更多“的哥”利益。黑车横行鸠占鹊巢,更让“的哥”不堪其扰。近年来,一些地方都发生过类似事件,其来龙去脉大同小异,都是矛盾日积月累,最终爆发事端。现在沈阳又见罢运事件,显然是“最终爆发”的最新版本。

以罢运表达诉求,“的哥”采取了偏激手段,然而不能讳言的是,“的哥”又何尝不知罢运是下策,而且在此前也反复提出诉求,可惜得不到正面回应,于是遂用了极端手段。走极端是下策,但千呼万吁的“上策”为什么用了却难见动静?更发人深省是,一用下策却往往就立竿见影。事实上,回应被下策逼出来,客观上提供了一种误导性预期:“不闹不解决,闹了才解决”,这是更让人担心的。

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部门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沟通渠道,解决群众合法合理合情的利益诉求。如果不从制度上构建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总是“不闹不解决”,不但不能从根基上消弭隐患,而且只会使问题积重难返。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官僚主义的麻木不仁,才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温床。

应取消领域暴利模式

这几条理由,老实说挺牵强。油价降这么多,既然是挂钩,燃油附加取消自然也是理所当然;“专车”分蛋糕,你提供的蛋糕,够市民吃吗?常见老百姓在寒风里哆哆嗦嗦半天,就是打不着车;黑出租打击不力,可以呼吁,可以举报,怎么也不能不拉活还堵主干道,这种方式本身违法啊。

按说,出租车行业应该是“两头甜”的图景:打车需求旺盛,出租车供应满足需求,司机群体收入不菲。然而,事实上,“两头甜”没看着,光看见“两头难”了。

一方面,多年来沈阳城市面积、人口翻番,出租车数量并未增加,还是一万六七千台,市民打车难长期存在,拒载、宰客现象屡见不鲜,对出租车投诉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出租车司机群体收入不高、没有保障,怨气颇大,整体服务水准不高。一天忙到晚,挣的钱大部分交份子钱了,谁能笑得出来?

何止沈阳如此,这些年,不少城市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病根在哪儿呢?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在出租车领域采取配额制管理,把出租车车辆号段绝大部分放到出租车公司。由于事实上的垄断,出租车行业发展极为畸形:出租车数量长期不增加,形成、加剧打车难;公司长期靠高额的“份子钱”坐收渔利、一本万利,而出租车司机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盈利大部分缴了份子钱,权益缺乏保障。即便一些车辆放给个人,也因为号码奇缺,被炒至天价,比如沈阳,炒到六七十万元一台车。出租车供求关系紧张,市场被严重扭曲。

处置一起群体事件并不难,难的是,在出租车领域深化改革。市场的事,应该由市场说了算。随着矛盾的深化,应该是逐步打破出租车号段控制,取消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的时候了。这才是让司机和市民都受益的治本之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