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执政话语建构及其变迁(2)

党的执政话语建构及其变迁(2)

基于“美好社会”的话语建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的执政话语创新及其建构的特点是:侧重价值理性层面,以公平正义为立足点,建构实现“美好社会”话语体系,着力于寻求整合社会的价值重建、目标凝聚。

执政党的话语体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需要根据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调整自身,提升自我的社会适应性。随着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而它们都对“生产力发展”话语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公平正义的问题。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现象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处理好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是执政话语建构的核心主题。

物化生存导致的信仰缺失的问题。丹尼尔·贝尔深刻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在于“经济冲动力”消解了“宗教冲动力”。变革中的中国似乎也摆脱不了这样的时代宿命。

思想分化与社会整合的问题。利益分化、阶层分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后果。在一个利益诉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执政党需要寻求最大公约数的“价值目标”,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政绩困局”的挑战。在生存型阶段,经济绩效合法性是我们党执政合法性的一个主导因素。但是,单靠经济增长来获得合法性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党要长期执政,需要不断拓展更多的合法性资源,特别是在“民主化浪潮”中,更是如此。

全球化挑战。在西方主导的话语面前,提升工具意义的“发展主义”话语的说服力,我们必须要建构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由上可见,执政党的执政话语必须适时调整,需要超越工具理性层面,着重价值理性层面,以公平正义为基点,建构整合社会的价值话语体系。这便是以实现“美好社会”为目标的价值重建与社会定位。我们党对以“美好社会”为核心的执政话语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文明论”。以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党提出“政治文明论”,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吸收融合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民主不仅具有工具性意义(如,民主是思想解放的条件),更具有价值合理性,是意义世界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论”。“和谐社会论”是对革命话语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现实化、具象化。我们党将人们对公序良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提炼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

“核心价值论”。执政党要发挥整合功能,需要价值观发挥“定标”作用。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党对“美好社会”的目标设定。

“以人为本论”。“以人为本”一方面是对革命话语的转换,另一方面也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以物为本”“效率优先”话语的超越。“以人为本”是从根本上对“美好社会”的价值阐释。以人为本的“美好社会”,就是马克思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

“中国梦”。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新的社会凝聚目标和价值共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这样一个“美好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宏观看,我们党的执政话语、意识形态创新表现为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历史性转型;从中观看,执政话语创新的重心,也存在着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话语变迁。当然,还可以从微观角度,再对主导的执政话语进行细化。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宏观层面的话语转型,还是中观层面上的话语变迁,都不意味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根本性质的改变,革命话语与建设话语、“生产力发展”话语与“美好社会”的价值话语之间不存在根本的断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