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中的价值建设(2)

社会流动中的价值建设(2)

社会价值观的短期化。在人员流动过程中,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通常会为流动人员,提供户籍、保障、住房、教育等公共产品和服务。这种安排有效减轻了社会流动对个人的生活和心理震荡,使他们有条件及时安顿下来,也使得这种流动呈现出平缓、有序的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由于缺乏对社会成员跨区域流动所伴随而来的在户籍、住房、教育、保障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政策安排,中国的社会流动就显得快得多、激烈得多。由于住房、户口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员类似于“候鸟”,经常在几个地方来回奔波,不能固定下来。这种频繁流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少了一种地域归属感,或者说缺乏一条把自己和社会拴在一起的“脐带”,社会不过是一个临时的“中转站”,自身不过是一个“过客”。在这种“时间”环境下,社会也绝不可能产生一种有预期的、有归属的、牢固的价值观念。人们的价值选择更多是短期的、眼前的,也是转瞬即逝的。

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现代化、市场化驱动的社会流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会促使个体主观上较多关注自身的利益和机会,而较少关注思想价值的问题。与许多已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国家不同的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跨越式、追赶式的过程,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中心问题。这种过程必然促使社会流动速度更快、规模更大,流动的目的性功利性也更强,社会人员几近整体出动、集体追逐,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关注的是利益和机会,社会行为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商业行为,人们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掘金者”,至于这种行为、这种角色背后的价值问题则很少被重视。当这种渴望财富的能量集中展示、四处流动时,人们的价值评判尺度必然会扭曲,对成功的评判标准是基于财富的占有,而不是道德等其他因素,整个社会的价值倾向就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漩涡。

社会流动中的价值建设路径

以上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出现提示我们正视社会流动对人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影响,深入分析社会流动对社会价值建设的挑战,以及如何在一个不断流动的社会,构建核心价值。

社会的能力和公平建设。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一定的社会现实、条件的反映。在社会流动中构建一种共享价值,要着眼于加强社会基本能力建设,塑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善于根植社会的“底基”。社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一个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社会成员生存的基本条件,要为其成员包括新来的“移民”提供住房、教育、医疗、安全、社会保障、身份认同等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使这些产品和服务在不同的区域和人群之间得到均衡的分配,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不论他流动到哪里,都可以充分地使用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一个社会而言,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当于社会的安全阀、托底线,有利于降低流动的风险,使社会成员行有依归、思有所附,视社会为“家园”,建立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善于塑造社会的“气候”。人们在流动中关注的是机会,追逐的也是机会,而这种机会的提供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流动的整体“气候”,进而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风清气正”则有利于人们循循善诱,培养温厚敦雅、理性平和、务实包容的社会价值取向。风气浑浊,则易于导致价值取向的“变异”,使生活其中的成员行为乖张讨巧、寡廉鲜耻、不辨是非。对一个社会而言,要通过塑造公平、均衡的机会使社会流动趋于平缓、有序,使社会包容、开放,从而使人们的价值预期趋于一致。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一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通常是从种子到幼苗、从盆景扩展为风景的过程。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观种子,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风景。首先,要善于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最大的公约数,又占据社会道德观念的制高点。要从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时代精神中寻找最优秀的价值基因,提炼出概念明确、内涵清晰的核心价值观,进而发展成思想丰富、理论科学、具有道德评判和行为指向的核心价值体系。使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人心的检验,使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不因社会流动、不因人们身份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次,要善于传播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新旧媒体,各种传播方式,多维度、立体式、持续性地将核心价值传播出去,在社会上弥漫开来,使生活和行进在社会中的人如遇春风、扑面而来,无时无地不感受到核心价值的存在。要使核心价值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媒体里”走到“现实中”,从人们的“头脑意识”“理论思辨”进入到人们的“心底”“日常生活”和“社交圈子”,使流动中的每个个体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且同时也是社会核心价值的“布道者”“践行者”“监督者”,在全社会形成传播和践行核心价值的亮丽风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