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欧洲左翼“新社会主义”探索浅析(5)

冷战后欧洲左翼“新社会主义”探索浅析(5)

三、欧洲左翼“新社会主义”探索评析

尽管在欧洲左翼力量的光谱中,其“新社会主义”观还五花八门,并且多停留在理论概念的阐释上。虽然也有实践上的推动,包括欧洲著名左翼理论家齐泽克在美国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曾亲临现场做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强调“我们没有破坏任何东西,我们只是在目击这个制度如何自我毁灭。人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抛弃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齐泽克警告人们,不仅要提防敌手,也要提防那些试图使运动趋于淡化的盟友,因为这不是狂欢节、嘉年华,而是现实的斗争,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但这种身体力行也仅仅是一种“新社会主义”的探索,从总体上来看,欧洲左翼所倡导的“新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观念,其性质更接近于民主社会主义。

其一,指导思想多元化。英国、芬兰、挪威、瑞典、希腊、葡萄牙、丹麦等国的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理论被证明是超越时空的,作为分析、认识和革命性地变革社会的工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左翼人士积极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热潮。例如,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梅格纳德?德赛(MeghnadDesai)在《马克思的复仇》一书中指出,马克思遭到了误解,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卢西亚诺•坎弗拉(Luciano Canfora)认为,马克思是19世纪资本主义的最伟大的阐释者。而且,他以天才的洞察力总结出,迄今为止的西方历史都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史,因而也是对立阶级不断冲突的历史。但也有些共产党组织只提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不再提列宁主义,认为列宁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已不适用于他们的国情。既使一些主张回到马克思的左翼政党也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抽象的人道主义,用抽象的自由、民主、博爱、人道等概念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内容。例如,法国共产党认为自己倡导的“新共产主义”的实质就是人道主义,法共的政策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政策。还有一些左翼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比较片面,在用“马克思的思想”替代“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有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归结为某一具体理论或思想;有的则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多元化,将马克思主义扩张为糅合了西方各种思潮的大杂烩。这种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无疑造成了欧洲左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由于缺乏采取统一行动的意识形态基础,难以形成统一明确、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纲领目标。由于缺乏意识形态的坚强指导,也不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规律及其表现,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仅仅流于形式、局限于抽象的道德价值层面,缺乏实际意义和建设性作用,使得左翼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大为减弱。既使在著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尽管有类似齐泽克这样的左翼人士在占领者的大本营——祖科提公园——作了一个鼓动性的即席演讲,但其基本立场“依然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秩序的维护者。他们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目的并不是要颠覆这种制度,而是使这种制度完善化。”以致使资本主义危机来临之际,左翼力量也未能有效抓住机遇,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

其二,实践目标多样化。在苏东剧变冲击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等西欧左翼的传统斗争目标,有些在秀践中顽琴下来,而且在理论创新上还有所突破,集中表现为法共的“新共产主义”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弱势群体被日益边缘化,以反对资本扩张的负面影响为主要目标的种类繁多的大规模社会抗议活动蓬勃兴起,包括反全球化、反体系、反经济霸权运动等等。欧洲左翼政党以“自由、平等、公正与团结”为基本价值观,致力于建立“替代性的、激进的、环保主义的、女权主义的左翼力量”,“为和平、反法西斯、民主、社会公正、妇女权利与生态保护而战”。主张改革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团结互助、拥有社会福利、上层帮下层、富人帮穷人的再分配型社会”;强调独立、和平的国际政策;支持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反对欧盟现行的限制移民和排外主义政策。这种多目标的活动,无疑制约了实际性效果的取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