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欧洲左翼“新社会主义”探索浅析(6)

冷战后欧洲左翼“新社会主义”探索浅析(6)

其三,斗争方式多样化。囿于欧洲悠久的民主传统,西欧左翼依然把政党政治框架内的议会斗争作为自己的主流活动方式,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一些试图作为社会民主党“替代力量”的激进左翼改变了其传统的极端色彩,开始把政治战略的重心放在选举活动上,也不反对与其他左翼、尤其是作为主流政党的社会民主党形成联盟参与政府。例如:在2014年9月德国图林根州的选举中,绿党重新获得加入州议会的资格,并愿意同社民党一起在左翼党领导人波多?拉莫罗的领导下组建政府,谋求实现民主社会主义。而宣扬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传统左翼虽然较苏联东欧剧变前进一步减少,但仍然坚持斗争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独立左翼人士在理论研究方面十分活跃,主要通过著书立说、召开会议、发表演讲等方式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还有一部分左翼活动以集会、游行、示威、抗议等较为激进的形式出现,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欧洲左翼的变革依然是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框架下推进改善社会中下层地位的改革,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调控,尤其福调对福利国家的保护,但对如何实现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的探讨还很不具体。

其四,运动主体复杂化。苏东剧变使欧洲左翼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分化和重组过程,到现在影响较大的共产党人党、社会民主党人、新社会运动力量和欧洲独立左翼人士四股力量中,欧洲社会党在苏东剧变后由于纷纷抛弃“民主社会主义”而改用“社会(的)民主主义”概念,放弃社会主义目标而表现出亲资本主义的“社会自由主义”形象,特别是其所信奉的“第三条道路”或“新中间道路”等理念,在实践中日益走向极端实用主义,使其传统选民尤其是饱受资本主义全球化之苦的中下层选民纷纷抛弃自己的传统代言者,大多将选票投给了极右或极左政党。而极左型政党,尽管其意识形态、政策偏向和力量来源有些差异,但几乎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去极端化过程,都参加选举,都主张“克服”和“超越”资本主义,主要的极左政党都在欧洲议会“左翼联盟党团”拥有一定议席。在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左政党除了在意大利、捷克、芬兰等少数国家外,大多有所增益,基本延续着近10年的发展势头。尽管其未来发展仍不容乐观,但基本上已度过了苏联东欧剧变之初的艰难时期,历经磨难后逐步走向成熟。

应该说,冷战后欧洲左翼能够从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的教训、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所造成的异化,寻求克服不平等现象的有效途径;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的弊端,根据现实社会关系设计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主义替代方案等,促进了左翼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但他们在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则没有能够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正确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有的观点目光短浅、偏重实用,缺乏战略规划和考虑。有的视野狭窄,把资本主义的弊端归结为片面的经济体制问题或其他细枝末节。有的过于宽泛,仅仅从时代更迭和科技进步等宏观角度出发抽象地设想替代资本主义。在制定自身纲领和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方案上缺乏一致性、系统性和现实性。在政治实践中又不能提出现实可行的行动纲领,特别是在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目标、方向、依靠力量和实现途径等问题上的模糊不清,心无定数,包括像法国共产党这样的欧洲左翼大党,其纲领和政策总是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时而赞同福利国家、时而又反对;忽而主张入阁,忽而又翻脸,以致使党内观点不一,派系林立,缺乏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从长远看,欧洲左翼要实现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还需要注重党内党外的团结,特别要注重加强左翼力量的合作,更需保持意识形态的定力和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坚定性。(注释略)

(作者简介: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