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成长,新的动力加快孕育,这正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所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方向。”马建堂说。
从投资结构看,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15.7%,增速较上年有所放缓。马建堂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换挡,需求增速也会进行换挡,因此,投资增速回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不过,马建堂也指出,我国投资增速虽然放缓,但投资结构也出现明显优化。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6.8%,明显快于第二产业13.2%的增速。而在第三产业投资中,信息业务业投资、电商服务投资等领域的增长较快,进一步表明投资结构在优化,投资质量在提高。
我国城镇化率也在稳步提升。“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有将近7.5亿人生活在城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马建堂说,尽管这个深刻的变化不是一年形成的,而是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接近7.5亿人生活在城镇,也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的重要体现,是了不起的成就。
老百姓得到实惠
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8%。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3.1%,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9%,居住上涨2.0%。
2014年全年CPI上涨2.0%,顺利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任务。“与7.4%相配套的物价水平上涨2%,物价涨幅比较低,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马建堂说。
“CPI调控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密不可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此前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从市场供求角度看,农业连年丰收增产,粮食等物资储备充裕,工业品总体上供大于求,进出口调节能力较强,房价从2014年5月开始总体上进入下行通道,且未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也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有利因素。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4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而根据人社部的统计口径,201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任务。
有了稳定的就业,城乡居民也就有了增加收入的稳定渠道。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物价实际增长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达到2864元,比上年增长9.8%。
“发展为了谁?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老百姓收入的提高。”马建堂介绍说,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
数据还显示,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马建堂表示,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是人均水平仍然很低。按照有关标准,我国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因此,我国仍然要一心一意谋求科学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